第20部分(第3/4 頁)
線,陷入了被動局面,全軍陣亡。陸秀夫聞訊大哭,揹著帝昺跳海而死。楊太后聞知,亦跳海而亡。至此,1279年宋朝伴隨著逝去的海波,煙消雲散。
六、盡忠報國,客死異域
陳宜中在大宋傾覆之前奉楊太后觳旨前往占城(今越南境內)聯絡借兵和移朝之事,祥興二年五月當他返回至廣東新會崖山淺水灣時適逢元軍攻陷宋營,陸秀夫背帝丙跳海成仁,此時侍從大臣黃材、許達甫、張世傑十六隻船奉楊太后之命保護著閩衝郡王趙若和衝出元兵包圍正好與陳宜中船相遇,並商議一起返回福州收復失地另立郡王趙若和為新主,復興宋室,但天不遂人願,當北上至距南澳七十里海面時;忽遇颶風,張世傑船沉人亡,陳宜中船破,不得已在合浦登岸(今陳城村);黃材只好帶著剩餘的四隻船保護著郡王趙若和漂流到福建漳州漳浦浦東上岸,隱名埋姓逃避元兵的追殺,並在此開基趙家堡村和湖西村'見汴京國族宋閩衝郡王族譜、黃氐族譜趙家堡鏡頭'
陳宜中自從崖山之敗後,北上福州又遇颶風;船破;其結果究竟如何呢?,據史料記載,陳宜中眼看宋室大勢已去,依已之力,難挽狂瀾,復國無望,但又不願做亡國奴,又不願貪生求榮侍新主,絕望之際,只好攜家眷避居海外(泰國),憂憤含恨,客死異域,成為溫籍華僑先驅。
第一崖山海戰
崖山海戰,又稱崖門戰役,是宋朝末年宋朝軍隊與元軍的一次戰役,這場戰爭標誌著南宋的滅亡,中國方面對參與這場戰爭的人數有30萬及50萬兩種說法,但據日本方面的記載,宋元雙方投入軍隊50餘萬(其中宋方面20萬,但20萬人中包括了文臣及其眷屬、宮廷人員、普通百姓,實際戰鬥力只有數萬),最終宋軍全軍覆滅告終。此次戰役即標誌著宋朝的滅亡。
崖門
崖門因東有崖山,西有湯瓶山,延伸入海,就像一半開掩的門,故名崖門。
崖山海戰
崖山海戰是宋朝末年宋朝與元朝的一次戰役,這場戰爭直接關係到南宋流亡朝廷的興亡,最終宋軍全軍失敗告終。此次戰役之後,宋朝也隨之覆滅。
元軍在襄樊之戰大破宋軍以後,直逼南宋首都臨安(今浙江杭州),德祐二年(1276年)宋朝朝廷求和不成,於是5歲的小皇帝宋恭帝投降。宋度宗的楊淑妃在國舅楊亮節的護衛下,帶著自己的兒子即宋朝二王(益王趙昰、廣王趙昺)出逃,在金華與大臣陸秀夫、張世傑、陳宜中、文天祥等會合。接著進封趙昰為天下兵馬都元帥,趙昺為副元帥。元軍統帥伯顏繼續對二王窮追不捨,於是二王只好逃到福州。不久,剛滿7歲的趙昰登基做皇帝,是為宋端宗,改元“景炎”,尊生母、宋度宗的楊淑妃為楊太后,加封弟弟趙昺為衛王,張世傑為大將,陸秀夫為籤書樞密院事,陳宜中為丞相,文天祥為少保、信國公並組織抗元工作。
趙昰做皇帝以後,元朝加緊滅宋步伐。宋端宗景炎二年(1277年),福州淪陷,宋端宗的南宋流亡小朝廷直奔泉州。張世傑要求借船,卻遭到泉州市舶司、阿拉伯裔商人蒲壽庚拒絕,隨即早有異心的蒲壽庚投降元朝。張世傑搶奪船隻出海﹐南宋流亡朝廷只好去廣東。宋端宗準備逃到雷州,不料遇到颱風,帝舟傾覆,端宗差點溺死並因此得病。左丞相陳宜中建議帶宋端宗到占城(今越南南部),並自己前往占城,但後來二王數次召其回來都不返;最後逃到暹羅(今泰國),最後死在那裡。端宗死後,由弟弟7歲的衛王趙昺登基,年號祥興。趙昺登基以後,左丞相陸秀夫和太傅(太子的老師)張世傑護衛著趙昺逃到崖山山,在當地成立據點,準備繼續抗元。
不久﹐在現時廣東和江西二省抗元的文天祥得不到流亡朝廷的支援,被張弘範部將王惟義在海豐縣的五坡嶺生擒,在陸地的抗元勢力覆滅。
祥興二年(1279年),元將張弘範大舉進攻趙昺朝廷。後來在不久以前攻佔廣州的西夏後裔李恆也帶領援軍也加入戰事。宋軍兵力號稱20多萬,實際其中十數萬為文官、宮女、太監和其他非戰鬥人員,各類船隻兩千餘艘;元軍張弘範和李恆有兵力十餘萬(一說為三十萬),戰船數百艘。這時宋軍中有建議認為應該先佔領海灣出口,保護向西方的撤退路線。張世傑為防止士兵逃亡,否決建議,並下令盡焚陸地上的宮殿、房屋、據點;又將下令千多艘宋軍船隻以“連環船”的辦法用大繩索一字形連貫在海灣內,並且安排趙昺的“龍舟”放在軍隊中間。元軍以小船載茅草和膏脂,乘風縱火衝向宋船。但宋船皆塗泥,並在每條船上橫放一根長木,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