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部分(第3/4 頁)
行暫時的集體領導。在這個集體中何應欽取得了事變前沒有的權力地位,但由於資歷、實力的原因,他仍未獲得取代蔣介石地位的可能。對此,何應欽應該是有自知之明的,不可能就此萌生“代蔣”的狂想。
時任軍政部長的何應欽順理成章地成為了南京政斧臨時領導集體的核心人物之一,掌握了軍事指揮權。不過,這並不意味著何應欽就此獲得了取代蔣介石地位的能力,一手掌握國民政斧中樞。因為在國民黨內部,自何應欽追隨蔣介石以來,還從未有過治黨、治政的經歷。論資歷,其自然無法與汪精衛、胡漢民等國民黨元老相比。
論實力,何應欽不屬於任何地方實力派,一直沒有強硬、可以獨擋一面的私人勢力,儘管他在國民政斧中央軍黃埔系中是除蔣之外的二號人物,可黃埔系是蔣介石最信任的嫡系力量,長期以來“以蔣的意志為意志”,奉蔣為唯一領袖,沒有了蔣介石的黃埔系絕不是何應欽以二號人物的身份便可輕易掌控和駕馭的,不能視為何應欽手中握有的實力。
黃埔系中軍階、官階首屈一指,握有較大軍事力量的胡宗南在事變過程中就對何應欽的軍令消極應對。接到何應欽讓其指揮在寧、甘地區的中央軍各部向西安進逼的命令,“胡宗南消極應付,歷史上直到1937年2月西安事變解決後,胡部才進到陝西關中鳳翔”。事變中他對中央軍各部的指揮,甚至無法擺脫孔祥熙的干預。因而他又無法與閻錫山,李宗仁等地方實力派人物相比。
現在從張學武的角度來看,能夠堅決貫徹執行何應欽命令的中央軍所部恐怕也只有他的熱河軍團了,況且在'***'的問題上,何應欽一直是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政策的堅定追隨者。可以說何應欽終其一生均未改變他的'***'立場,其“態度之堅決,立場之頑固、活動之頻繁、影響之巨大。
就在各方人士圍繞著雙十二事變和平解決進行不懈努力之際,'***'方面也考慮到了由於外界中央軍各部的逼近和軍事壓力,在加上熱河軍團張學武的竭力反對,以及閻錫山的又一次反水背叛,所以東北軍內部和第十七路軍內部已經出現了不穩定的跡象,周、毛聯名發電給張學良,鑑於蔣介石任然再世,各方的觀望氣氛非常濃厚,應以堅持到底的決心迅速集結部隊,提高士氣發動群眾,“要幹到底膽大些!”紅軍各部與第十七路軍立即向東北軍靠攏,三位一體集中兵力,首先殲滅來犯之中央軍一部,振作軍心士氣。
不過中央軍各部擺出的咄咄逼人的陣勢確實也讓'***'方面十分擔憂,尤其是閻錫山的退出,讓熱河軍團張學武所部有可能實現借到四面包圍西安之態勢,胡宗南、曾萬鍾、毛炳文、關征麟、李仙洲等各部皆以進入戰略位置,一旦對西安的合圍完成戰略部署,那麼東北軍、第十七路軍、紅軍就將陷入極其被動的地步。
十分關鍵的是蘇聯方面已經非常明確的表示不支援張、楊二人的行動,認為這是對中國抗戰整體形勢的一種極大的破壞,沒有了蘇聯方面的支援,閻錫山的推出,張學武旗幟鮮明的反對,就讓所謂的西北大聯合腹死胎中了。
可以說蘇聯方面的援助是張學良與楊虎城最大的籌碼,現在這個籌碼等於是空中畫餅了,這怎麼能不讓張學良心急如焚,除了發電怒罵張學武忘恩負義之外,張學良發覺自己確實以無任何可為之能?蘇聯方面的援助與張學武的熱河軍團實際上是張學良的兩個籌碼,結果現在皆以成空不說,張學武還在積極準備經山西進攻西安,有訊息說閻錫山面對熱河軍團的大兵壓境,已經準備了五百節車皮與五十臺機車頭,熱河軍團的主力隨時都有經過大同南進西安的可能,而其的另外一路也可能從鄂爾多斯進入山西。
張學武自然知道歷史上的雙十二事變中的各方平衡和態度的轉變是十分微妙的,比如現在紅軍還在做戰略集中,準備與東北軍、第十七路軍一同對中央軍作戰,但是等月底的時候,'***'方面的態度就會發生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不參與所有的軍事行動,紅軍部隊中央政斧軍採取一切的軍事行動,這樣的話,那麼東北軍與第十七路軍的所謂三位一體戰略也會最終破產。
而且楊虎城的第十七路軍剩下的那點部隊根本就不夠看,主力還是東北軍,而一旦紅軍停止了之前承諾的三位一體戰略,那麼張學良答應其送往延安的三萬支步槍和二百挺輕重機槍以及彈藥也必然告吹,張學良會感覺到放佛自己被全世界出賣了一般。
閻錫山的最終決定還是要給張學武所部讓路,但是讓路也要有讓路的技巧,晉軍在1931年6月晉軍依中央軍番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