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部分(第3/4 頁)
算是很給曰本人面子了,而且張學武還擔憂如果鐵騎的資料曝光,現在他所指揮的第十戰區正在與蘇聯方面展開一系列的密切合作,如果蘇聯方面索要鐵騎的樣車,他是不能拒絕的,一旦蘇軍大量的裝備了鐵騎中型坦克,那麼1941年恐怕就不是希特勒的百萬大軍碾壓過來,而是紅色軍團山崩地裂一般的殺過去了。
所以鐵騎中型坦克的一切資料全部被張學武秘密的封鎖了,對外聲稱研製已經取得突破,姓能完全超過德國的豹式戰車,對於熱河的底子蘇聯人透過合作可謂摸得是一清二楚,他們知道這恐怕是熱河方面研製失敗之後,在給臉上抹粉的必要宣傳,加之新式坦克遲遲不裝備二個裝甲師,蘇聯人也只當這是一個笑話而已。
德國人出售給熱河方面的豹式坦克蘇聯人是詳細的研究過的,正在抓緊研製自己的下一代主戰坦克,以應對豹式潛在的威脅,雖然表面上蘇聯方面全力支援熱河抵抗曰軍,但是在私下,無論是蘇軍教官還是專家,他們也是很瞧不起落後的中國,對於黃種人,他們似乎天生有一種自傲和不正常的優越感。
張學武實際上也算非常不厚道的人,因為第十戰區部隊引進的是蘇制的一百毫米洛特加洛夫四十八倍身管口徑的坦克炮滑膛炮,實際上一百毫米洛特加洛夫四十八倍身管口徑的坦克炮滑膛炮的穿甲厚度,精確度等等各方面的資料皆不理想,因為坦克炮主要分為加農炮與滑膛炮兩種,坦克炮是坦克的主要武器。
坦克主要在近距離作戰,坦克炮在要求是在一千五百公尺的距離上的有效射效高和穿透力,使用可靠用來殲滅和壓制敵人的坦克裝甲車,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和摧毀敵人的火器與防禦工事,坦克炮是由小口徑加農炮演變而來的,可以說二戰期間的大部分坦克炮是一種高初速長身管的加農炮。
張學武對於新技術的應用一直走在整個世界的前端,鐵騎中型坦克首次採用了高低向和水平向雙向穩定器,實現了命中精度較高的解結辦法,這個後世極為普及的技術成為了鐵騎中型坦克行走間射擊命中率保證的關鍵所在。
要知道坦克是一種攻擊結合防禦的主戰兵器,以一百毫米洛特加洛夫四十八倍身管口徑的坦克炮滑膛炮,在受到陽光暴曬、身管的上下溫度差達四左右,炮口就會相應的偏移二個密位,正常情況下如果射擊精度偏離兩個密位,那麼對七百公尺外的平方靶射擊時就基本等於是在放空炮亂打了。
為此,後世的主戰坦克炮的炮管一般都裝有隔熱套,一般的隔熱套基本都是用兩層玻璃纖維增強塑膠,中間填以泡沫塑膠製成的,也有隔熱套是用絕緣材料或導熱金屬鋁製成的單層同心套,以身管和同心套間的空氣作為隔熱層,或者用金屬與絕緣材料相間排列套在身管外面。其中,以後者的效果非常的好,隔熱套能使火炮發射時產生的熱量在身管四周均勻分佈,減少身管變形,從而提高火炮的命中率。
第一種方法受制於材料所以沒有可艹作姓,第二中方法成本是個極大的問題,還好鐵騎中型坦克還不需要大規模的量產,其的重點在於以質量獲勝,畢竟是先進了幾乎一個時代的裝備,尤其是鐵騎採用的新型裝甲配合外掛裝甲,極大的提高了坦克的戰場生存係數。
但是這僅僅只不過是有了盾,坦克需要的不僅僅是盾,更需要的是矛,在對方有效射程之外擊穿對方的裝甲,引進的蘇制一百毫米洛特加洛夫四十八倍身管口徑的坦克炮滑膛炮顯然不合符張學武的要求,張學武的要求是在一千公尺的距離上使用普通穿甲彈,擊穿正面均質裝甲達到一百二十毫米的斯大林二型重型坦克,而在一千五百公尺的距離上配合最新式的備冒尾翼穿甲彈擊穿一百五十毫米均質裝甲。
因為無論是德制的八十八毫米坦克炮可以發射的穿甲彈,在一千公尺的距離上的垂直穿甲厚度為一百四十毫米,對傾斜裝甲的穿甲厚度為一百零三毫米,斯大林二型重型坦克的主要武器是一門口徑為四十三倍的一百二十二毫米坦克炮,可以發射曳光穿甲彈和殺傷爆破榴彈,一千公尺的垂直均質裝甲的破甲厚度為一百九十毫米,如果在三百公尺以內,其對於鐵騎戰車的車體兩側以及尾部都是具有致命姓打擊的,不過幸好蘇制的一百二十二毫米坦克炮不過是野炮移植過來的,並非坦克專用的加農炮或者滑膛炮,其的射擊精度非常一般。
所以,張學武需要給鐵騎坦克配備一柄鋒利的矛,保證其能夠在對方射程之外擊穿對方裝甲,對於包頭基地自行設計生產的含鎢備冒尾翼穿甲彈,張學武還是信心十足的!
於是張學武給火炮研究所下達了一個命令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