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部分(第2/4 頁)
著少年,悉心囑咐道。
ps:趕緊把楊釗弄出長安去,看到心煩
第三十六章 荒年(一)
時間:2013…01…30
楊釗離開長安城後,沒過幾日街頭巷尾熱議的饑饉話題便沉了下去。· )沒有了談論的噱頭,長城的百姓們自然不會浪費自己寶貴的時間,去關心河東的旱情。反正歷朝歷代都有旱災,最後官府一放糧災民不都解決了溫飽問題嗎。在這些長安人看來,這次河東的饑饉不過也是盛世大唐上演的一場小鬧劇罷了。
直到半月後,大量的河東災民湧入關中,長安的百姓們才意識到這場旱災的嚴重性。只是他們想不通,為何朝廷都開倉放糧了,這些災民還要離開土地、離開暖炕去逃荒呢。
後來事情越來越嚴重,緊鄰河東道的河南道也傳出了災情,緊接著河北道也出現了旱災,長安城百姓眼中的小鬧劇變成了波及大唐的大饑饉,每個人都嚥了口吐沫,念想著自家米缸裡的糙米還剩下多少,是不是要提前買些粟米預備著過年?
雖然朝廷一再出面澄清這次的旱災僅僅侷限在個別州縣,但長安城的百姓們卻更相信自己的眼睛,他們發現城牆外聚集的災民越來越多,一個個醜陋簡易的窩棚不知何時從地下鑽了出來,隨風搖搖顫顫,彷彿在嘲諷巍峨雄壯的長安帝都。陣風一過,酸腐的氣息便傳將開來,瀰漫在空氣中直叫人作嘔。城牆下,每天都有人死去,卻每天都有人到來。一個窩棚塌陷了下去,另一個窩棚便又立了起來…
過了幾日,朝廷彷彿也意識到了事態的嚴重性,派戶部侍郎從左藏中急調米糧前往城外熬粥賑濟。不過,一天兩頓的稀粥可是中看不中吃,趕得晚了怕是連口米湯都喝不到。一些壯年男子或許能搶到好幾碗稀粥,但老弱婦孺便落了苦,眼巴巴的看著鄉黨像野獸似的衝向粥棚,端著一隻豁了牙兒的粗瓷碗,去爭搶那一碗救命的吃食。· )
那扇近在咫尺的城門就像一張血盆大口,將災民們的希望生生吞滅。開啟城門是絕不可能的,自從河東的災民湧到了長安城外,朝廷便下了嚴令戒嚴,不論如何,不能讓災民混入長安城,危及帝都正常的秩序。至於這些災民能不能吃飽飯,會不會挨凍受寒,就不是他們這些城門守衛關心的了。
銅武、振武、雄武三營就駐紮在城外不遠的地方,距離城牆最近的銅武營甚至與災民的窩棚只隔了三四里。看到這麼多父老鄉親受苦,三營的老兵心中自然不是滋味。最後在校尉王小春的動員下,三營嫡系紛紛入城,請求自家兵馬使大人熬粥賑濟災民。
李括聽到王小春的彙報後心下一沉,將三營的軍糧賑濟災民肯定是不妥的,但他也不能眼睜睜的看著河東災民餓死。思忖良久,他決定和幾個好友出面以私人的名義賑濟災民。
思定以後,少年便徑直去找了蘇記米鋪的大公子蘇靖鴻。才將自己的想法道出,蘇大公子便拊掌讚歎,同意以平價出售粳米給李括,用於賑濟災民。
雖然這樣換得的糧食在如蟻災民面前仍是杯水車薪,但這樣做少年便覺得心安理得。甭管朱門酒肉的世家大族怎麼做,甭管囤貨居奇的吝嗇商賈怎麼做,他便是他,他要對的起這份良心。
有了糧食,人力倒不是問題。三營將士一齊用力,不多會的工夫一輛輛小推車便滿載著糧食出了城。
搭鍋、添薪、生火、熬粥。
越來越多的災民注意到了這夥樂善好施的軍爺,紛紛挪步過來。看到一鍋冒著白沫的香粥,他們混沌迷茫的眼睛立時射出了兩道精光。
一碗、兩碗、三碗…
盛到粥的災民突然發現,這夥軍爺施捨的米粥要比朝廷的粥稠上不少,濃郁的米香味直感動的他們眼淚四溢。''
“爹,為啥子來這邊盛粥呢?”一個約莫六七歲的小女孩拉著一箇中年男子的手,嚅聲問道。
“這邊子粥稠,一碗頂兩碗。二丫一會聽話,爹爹去盛粥,你不要亂跑。知道了嗎?”中年男子慈愛的摸了摸女兒的頭,用滿是油漬的衣袖蹭了蹭灰黑的面頰,緊緊跟了上去。
“不要急,不要急,人人有份,人人有份啊!”張延基被李括抓了勞力,現在帶著一干親兵在粥棚附近維持秩序。遇到有人夾三兒或者冒領的則當場揪出來,趕到隊尾。還有一些長安城中混吃混喝的市井流氓,見到城外施粥便摸了過來。這些人多是熟面孔,有的被將士們認了出來,立時臊了個大紅臉,不用將士們言語,立時耷拉著個腦袋灰頭土臉的跑了去。
“啊!”越向前走人越密集,二丫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