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部分(第2/4 頁)
於李括而言,昨夜最大的收穫莫過於此。(,小說更快更好。。)什麼精鹽私運的案子不過皆是表象罷了,飛揚跋扈的高郵郡王、如日中天的昌隆記商行之所以會心生懼意,聚在一起商議對策,便是懼怕崔遠山的介入。
李括早已不是當年那個初入仕途的無知少年。時間可以讓一切東西沉澱下來,一次次的實踐讓他逐漸變得成熟。
如今,他雖說不上能看清詭譎的朝政,但至少可以大體看出幾個利益團體博弈的動機和目的。
江淮鹽運本就是一灘渾水,這是每個人都知道的事情,朝廷自然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畢竟鹽運這塊肥肉實在太過誘人,朝廷不可能將其獨吞。只要不違背法紀,適當的給予商賈一些好處或許能夠起到雙贏的效果。
中央朝廷、州縣衙門、地頭商賈,這塊肥肉一分為三,誰也別想獨吞!
一張紙箋染了墨點大為不雅,但若是整摞紙都浸潤了墨『色』呢?
當不能洗脫自己身上的墨點時,最好脫除嫌隙的方法便是將墨汁潑到身側同伴身上。
所以,若是新任刺史查的僅僅是鹽運一事,無論是高郵郡王本人還是昌隆記商行背後的利益團體都不會緊張。大不了他們事後準備一份厚禮贈予那刺史,將其變成另一個吃肉的人。
天下烏鴉一般黑,這世間還沒有哪個人會跟大好的銀子過不去的。
但崔遠山是東宮的人,他來到江淮道便是代表著太子的利益。若是讓他順藤『摸』瓜尋到幕後的的東主,怕是會在揚州城掀起一陣血雨腥風!
要知道崔遠山是出了名的倔脾氣,認死理。在京都長安時他就因頂撞陳…希烈被皇帝陛下痛斥,如此人物又怎會輕易鬆口。若是讓他借題發揮,驚動了永王殿下,江淮道的這大小官員可都難辭其咎了。
所以,他們要結為一個同盟,共同對付崔遠山。或許,自己也是他們同化的一個物件?
沉沉叩打著案几,李括仔細思量著可能的幾種情況。
一者,最大的佈局者是永王李磷,揚州城大小官員和本地商賈都受了其恩惠,甘心為其賣命。二者,永王李磷只是和商賈呈合作關係。他利用自己的影響力替商賈大行方便之道,同時坐地起財,每年收取按份的孝敬。
相較之下,第二種情況的可能『性』要大上許多,畢竟永王不可能自己站出來主持局面,必須由商賈牽頭。既然是合作,雙方就需是平等的,就要都有利益可得
“都督,新兵那邊訓練的差不離了,現下基本的持械訓練已經能達到安西軍的七分水準,陣列訓練更是可以達到八分。只是實戰怕還是差了很多。”
竇青不知何時已經走入營房,衝李括拱了拱手彙報著。雖然不解好端端的,皇帝陛下為何把都督從安西派往江淮練兵,但事情既然已經如此,大夥兒要做的便是全力支援自家都督。
自古功高震主者都沒有什麼好下場,也許此舉也是陛下對都督的一種變相保護吧!
只是這淮南道揚州城的團練兵和安西邊軍相比,實力相差的不是一點半點。在這些團練兵身上他看不出一絲一毫的肅殺之氣,甚至便連最基本的執行力他們都遠遠不如安西軍。
要將這樣一支靡靡之師整訓的鋼筋鐵骨顯然不太現實,眼下他們能做的便是交予他們一些基本的陣列知識,並讓他們在持械格鬥時更具侵略『性』。
至於那種邊軍特有的侵略『性』,絕不是這些沒見過血的娃娃兵能學到的。
李括點了點頭道:“實戰倒是不著急,畢竟咱大唐邊境都設有節度使以統領邊軍,只要這些節度使不起了反心,我大唐則可永世保得邊境無憂!”
他這話說的倒是不假,自武后之『亂』起,由於邊境戰事頻繁、防禦線延長、兵役繁重,府兵制漸漸敗壞。總的來說,原來邊關的防戍有一定的番休期限,後來兵卒到了期限卻常被強留以至久戍不歸,導致兵士逃亡。
當然還有一個原因,國朝剛剛定鼎之時,承襲前隋遺風,對於士卒比較尊重,再加上民風尚武,大夥兒都比較希望投身從軍以報國。但到武后時,番上衛士往往被世家貴族官僚借為私家役使,導致大唐四海內的百姓以充當府兵為恥辱。
所以到了當今皇帝陛下登基後便大膽變革,一面徵發長征健兒入邊鎮,一面大舉徵募胡地僱傭軍,補充兵源。如此一來,大唐各邊鎮的兵力不降反增,對外屢戰屢勝。
只是相較之下,中原的團練兵實力卻太弱了。至今,折衝都督府早已名存實亡,這些團練兵失去了土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