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部分(第1/4 頁)
的大印用用,之後巡撫大印的利用率大增。加蓋巡撫大印的公文和皇帝重建登萊的聖旨一起被在各地傳遞。巡撫已是本地最高權威的代表,不容有任何懷疑。
公文中強調為恢復登萊的秩序,在登萊地區實行軍管,一切以作戰為標準,所在地區要聽從保安軍的調遣。
嚴密的行政體系在保甲制度的基礎上建立了起來,張楚直接派人擔任了各鎮的鎮長。登州和萊州兩地的知府均死於叛軍之手,張楚直接以謝璉的名義寫了命令安排人代行其職,而下級的各縣官也在叛亂過程中多有死傷。保安軍乘機接管了沒有官員履職的州縣,有幸沒死於戰亂的各縣首腦,沒想到在這用人之際巡撫大人竟然來了一場反貪風暴,將各縣倖存的一把手一網打盡了。其餘被留用的官吏一個個更是膽戰心驚,不知道厄運什麼時候落在自己頭上,只能老老實實的配合保安軍新派來的主官的工作。
逐漸的登萊的百姓和鄉紳發現天變了,這種變化涉及到了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最先變的是官府對戶口的嚴苛登記,透過保甲契約的簽訂每一個人都被官府記錄在案,併發給了一個被稱為身份證的小鐵牌。百姓開始對這種登記還是很牴觸的,生怕官府今後按人頭來收稅,可保安軍在各處設立了崗哨,沒有身份證的人員將被視為叛軍餘孽抓到礦山勞動,大家就爭先恐後的去辦了。
官府的形象也在變化,案件的審理被專門的法院接管了。一些小的糾紛被劃歸了專門管理社會治安的保安軍隊伍。官府中官吏沒有人敢再到下面敲詐勒索搜刮油水。商家和富戶都知道了只要交完了稅將稅票高掛就有了護身符。
官吏們不再幹壞事,一方面是因為連各處的一把手都被巡撫大人抓了個乾淨,另一方面他們發現沒有必要為這一點兒小錢冒險,新上任的大人有著發賞錢的習慣,每有一件大事需要去做時大人都要制度一個工作計劃,計劃的格式都差不多,先說這件事的重要性再說這事由誰負責,什麼時間完成,要求達到的效果都一一列在上面,大家在幹活時都很清楚。小吏們最喜歡的是最後一條,因為大人會在最後列的一條寫上,具體辦事的人在將事情辦好後會得到多少賞錢。這些錢雖然不多但也足以補貼家用,而且拿的踏實,不用拿人的手短,看他人的眼色行事,更不會害怕將來被追究。所以大部分的官吏都努力的幹好大人分配給自己的工作,爭取到時能將賞錢拿回家,安安穩穩的過日子。
整個登萊官場的習氣已經改變了,百姓都感覺官員們變得清廉起來。辦事只要按規矩走就容易的多了。
百姓和官員都高興了,唯一還在每日裡發愁的人又變成了張楚。因為大家都要向張楚張手要錢。
第三百四十五章 曬鹽
整個登萊地區被叛軍蹂躪了這麼多日子,可以搶的基本上都搶光了,許多人妻離子散家破人亡,要想恢復生產需要大量的資金,而恢復生產就需要官吏們出面來組織,這些人的工錢賞金又是一大筆開銷,那種既讓馬兒跑,又讓馬兒不吃草的驅趕官吏們去幹活的做法,最終是自欺欺人。官吏們所處的社會地位決定了他們要過上比一般人要體面的生活,光用清正廉潔來教育官吏也是不管用的,用嚴刑酷法也嚇不住人的貪婪之心的。
這裡邊做的極致的要算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了,朱元璋是窮苦人出身,在先前受盡了貪官汙吏的迫害,所以當權後對官吏十分嚴苛,制定的官員薪金制度中給官員的薪水很少,而且對貪腐行為適用嚴厲的法律,許多貪官被他剝皮實草作成標本擺在大堂之上,以警戒後來的官吏,就是這樣也沒能阻止住官員的貪汙腐敗行為。所以指望著出一個聖明的皇帝就會清官滿朝的人還是太幼稚。皇帝不行靠百姓監督總可以了吧?朱元璋這個偉大的皇帝也曾試過,規定百姓可以押送有貪腐行為的官員進京受審,這種監督算是真正有力了,而且朝廷上還有個皇帝為大家撐腰,然並卵,這一切都沒有用,大明朝的官員們前腐後繼,貪腐行為比其他的朝代一點兒也沒有減少。弄到最後官員個個富的流油,皇帝卻窮的天天為銀子發愁,每當皇帝還摟點銀子花時大臣們就會跳出來大喊:“不可與民爭利。”
張楚更不會認為給自己幹事的人都是聖人,因此誰幹的事情多,給保安軍貢獻大就應該得到更多的回報,過上更好的生活。張楚的境界從帶著手下找口飯吃又昇華到了讓大家過上好生活,為了這個目標他一天到晚想著賺錢的事。張楚想著古今中外賺錢的法子,最後還真讓他想到了一個反賊最喜歡的營生,那就是販私鹽,鹽是人們生活的必需品,歷來都是由國家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