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部分(第2/4 頁)
形勢下,還能守得住。他們也有不少傷亡,不過憑著頑強的決心和對後方的負責,這些曼尼亞人沒有退卻半步,只是依然在與敵人進行著拉鋸戰。他們也盼望著不久之後,將會有援軍前來這裡和他們並肩作戰。
在外面強攻不下時,奧軍的指揮官開始想辦法,在城的四周找出缺口。在經過數天的尋找後,他們發現在城南一角是一座小學,那裡的操場開闊,雖然現在已經堆積起沙包,不過比起城牆的其它地方,仍然是薄弱許多。他們在地下指揮所裡擬定了計劃,決定到第二天就來發起總攻。
到第二天一早,天剛矇矇亮,奧軍的坦克就同時開火、萬炮齊發,轟向捷卡堡的城牆。趁著敵人無法還擊之際,炮兵把口徑88毫米的高炮用拖車加人力把這些大個頭的傢伙拉到了離突破口不遠的地方。熟練的炮手裝填上比他們手臂還粗的炮彈,讓這些大炮給敵人來個“熱烈的問候”。那些由沙包堆起來的缺口很快就不堪一擊,紛紛被炸開一道道口子。該陣地的曼尼亞騎兵指揮官見勢不妙,命令士兵全力還擊,同時用無線電通知另一側的部隊前來堵缺口。不過後備部隊還沒到,奧軍的坦克就隆隆地開進了這些缺口裡,把那些來不及逃開的曼尼亞兵壓在底下或用機槍一掃而光。步兵跟著坦克左右,同時掃清路上的障礙,打得敵人無法不後退。
等到城內另外的守軍急忙趕過來想堵缺口時,已經太遲了,那些奧軍士兵像滾滾洪流一樣,從該處缺口裡湧進這個堅固的堡壘內部。在這樣的正面交鋒下,曼尼亞軍完全不是對手,被他們包圍到城內一處商場的角落裡。奧軍指揮官命人用大喇叭對他們喊話:
“放下你們的武器,我軍會用公平人道的方法對待戰俘。不要再進行這些無謂的抵抗了!”
由於大勢已去,曼尼亞軍只能選擇了按對方的話去做。這一下,奧登尼亞軍又再俘獲了上萬名戰俘,並且移交給後面的憲兵部隊看守。當在往後方去的路上,曼尼亞的軍官看到如此之多的奧軍坦克在他們國家的公路上行駛,不禁發出這樣的感嘆:
“懂得使用這些可怕的大傢伙,奧登尼亞人又怎麼會不贏呢?!”
其實曼尼亞方面的裝甲車和坦克數量,不會少於奧登尼亞方面。可惜的是,他們的的創造者卻不懂得好好利用這種強力武器,只把它們當成是戰場上的配角。如今終於醒悟過來,然而還是遲了。
成功拿下了捷卡堡,表示著接下來通往曼尼亞首都的道路將無險可阻,這當然令第二集團軍群的指揮將領們欣喜若狂。接下來的情況也確實如他們所料的那樣,一路上,只見奧軍坦克與摩托,不見曼尼亞兵的蹤影。奧軍正全速往敵國的首都而去。
可是就在這時候,遠在奧登的最高統帥部又傳來命令:首相命令第二集團軍群最前鋒的三個裝甲師,奔赴南部的曼尼亞工業區,奪取該處。這讓第二集團軍群的人頓時傻了眼。現在形勢一片大好,曼尼亞軍已經無法抵抗,正是佔領其首都的絕佳時機,要佔領其工業區,不必派遣裝甲部隊,也能讓其它部隊完成。
首相卡爾…海因茨到底在想些什麼?
第四十一章 勝利者的笑聲(2)
這是在那個時候,第二集團軍群總司令部裡不少人心中的疑問。難道他們的首相是不想佔領曼尼亞首都、好和這個國家談判嗎?不過這個顯然不大可能,因為就連沒有接觸過首相本人的人都知道,他是多麼討厭這個“奢華而又腐化的國家”——這是海因茨演講時經常提到的一句話。那麼說,首相是擔心在曼尼亞境內還會有強大的抵抗力量囉?不過這一點也得不到前線將官的諒解。因為根據他們連日來的所見所聞外加精密分析,他們判定曼尼亞已經抽調不出大部隊來挽救敗局,所以正應該一鼓作氣拿下這個國家。
雖然不大願意執行,不過又不能違背命令,所以第二集團軍群總司令埃希曼只得抽調出三個裝甲師開赴南邊的工業區,同時他還堅持要與後方的首相通上話,好說服對方可以改變主意,讓他們繼續前進。
上頭的人還在猶豫,可底下的官兵們卻不耐煩了。他們不明白為什麼負責指揮的將軍們會突然變得畏手畏腳起來,好像不會打仗了似的。而且這個命令下得太過突然,甚至在最前端行進中的裝甲師還沒收到這個訊息。禁衛軍神箭裝甲師和陸軍第7裝甲師,面對著那條寬敞直通曼尼亞首都的大道,哪個還忍得住,他們的師長在沒有收到後方的命令時,還以為是按原先的計劃前進,所以已經帶領著他的部隊、開著坦克,朝曼尼亞首都前進。
後方總司令當然知道現在還有裝甲師沒有停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