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部分(第2/4 頁)
斐其人極為縝密,要捉住他的錯漏著實難了些,不過這幾日壓給禮部的活兒已經夠多了,只要是個人,總有手忙腳亂的時候。”他就不信成斐真能一個人當三個人用!
戚覃不可救藥的看了他一眼:“鄭伯爺,本侯說過了,不是讓你等著他生錯漏的。”這一位倒現在都沒搞清張承允在做什麼,當初還自告奮勇當什麼中人。
“以成斐的本事,且不提什麼時候能捉住他的錯漏,便是捉住了,也不會是多大的罪,”他往後一靠,在座椅上尋了個舒服的姿勢,將桌上那捲書朝他一拋,“看看這個。”
申平伯趕緊接住,一瞧那個物什,卻登時像握了塊燙手的山芋,險些脫手把茶盞打翻:“好侯爺,這個可沾不得!”
書上明明白白落著幾個大字:“王隨照東歸集稿”。
王隨照在大陳,是個極為忌諱的名字。
前秦十四世而亡,王隨照是秦中最後一個相國,可以說正因為他,秦與陳之間的糾葛整整往後拖了不下兩年。
此人四十為相,在文士中聲望極高,風骨極硬,亦…氣性極迂。就連秦朝的末代皇帝已經向陳獻上玉璽,俯首稱降之時,王隨照仍在為秦奔走,拒從江家為天下新主,檄文遍佈九州,斥陳為亂臣賊子,反君誤國,言辭之激烈義憤,令人望之骨寒。
而事實上,這位一心忠君不二的相國,似乎並沒有注意到自己的君主早已將他的黎民折騰的無處聊生了。反觀陳中民眾,才是開始真正的休養生息起來,天下漸定,王隨照卻帶著他的門徒四處反陳,掀起了不小的風波,更有聲討陳太。祖之辭,民中聲浪四起,壓都壓不住,不免便傳到了太。祖的耳朵裡,眾臣惴惴時,太。祖拿著那沓聲討大陳和自己的檄文,卻只道“是才不用,豈非寡人之失”,命將其請到朝中,表示願尊其為上大夫,食祿千戶。
王隨照卻以為太。祖不過藉機侮辱,拒不稱臣,撕了皇詔,在朝上出言諷罵,捧秦蔑陳,其形無狀,太。祖到底是新朝之君,聲威不得不樹,卻也沒有真按律要了他的命,到底言其忠心可嘉,命人將其族遷至極東,永世不得入京。
本來這事就這麼過去了,卻不料一年後他在東境又掀起一小股子勢力,打著反陳復秦的旗號惹出不少事來,其人還將之前的檄文整理到一起,加上新篇,編成集稿,四處散播,太。祖這才震怒,派人清繳,其時王隨照已然年近六十,在押送入京的路上突染寒疾,終不治而亡。
大陳對文士再寬容,也容不得這種書籍的存在,少不了令行封焚,這卷當年掀起許多風浪的《王隨照東歸集稿》,自然便成了禁書中的禁書,其間盡是反陳文字,縱有斐然之語,文士也無不談之色變,時間一恍幾十載,這本書不知已經在陳中銷聲匿跡了多少年,現下竟然冷不丁出現在了自己手裡,申平伯怎能不怕?
他用指尖拈著那本書,扔也不是,不扔也不是,只好將其放到案上,推的遠些再遠些,生怕沾上一點衣角,將身子往後撤了好幾撤,才切切道:“侯爺,這書可要不得,還是趕緊焚了吧!”
戚覃微一皺眉:“這裡就咱們兩個人,你哆嗦什麼!”
申平伯對上他的眼睛,趕緊離開緊緊靠著的椅背,坐直了身子。
戚覃的目光落到那本已經有些斑駁的書上,淡聲輕笑道:“伯爺可知,成斐的高祖父成上卿,同王隨照的祖父王雅安,乃是多年摯友,王隨照當初被髮配極東,還未入仕的成家亦派人照應過他的家人一段時日。”
那時成家已然幾代不入官場,照應王隨照的家眷不過是看在先祖之交的面子上罷了,那又怎樣?
一點子雪中送炭的情誼而已。
戚覃看著申平伯有些惑然神色,冷笑道:“有這麼一段過往就夠了,你將此書交給張承允,他知道該怎麼做。”
申平伯將眼睛移到案邊的書上,頗有些惴惴,又看一眼戚覃,一凜,忙應了是,掏出汗巾將其層層包裹起來,塞到了自己懷裡。
夜色早就沉了下來,泓學院中燈火未滅,成斐將那本題了注的書遞到張承允手中,順口道:“你學的快,這些書目既都吃透了,不妨再看看別的,藏書閣裡有尋不到的,可以到我這裡來借。”
張承允躬身謝著應了,告過退,轉身往門外而去。
幽黃燈火映的他身形有些恍惚,成斐看著他離開,就要步出房門時,忽而衝他的背影道:“張承允。”
張承允清瘦的背一凜,旋即回過頭去:“怎麼了,老師?”
成斐透過燭火看著他的眸子,眉目一如往常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