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2/4 頁)
,看來康成兄是真的沒有騙我了!”
曾炩笑道:“世叔客氣了,這其實是很簡單的,只是需要換一種角度去看待這一件事情就可以了。”
蔡邕一拍手,叫道:“好一個換一種角度!賢侄,世叔受教了!”
曾炩笑了笑,沒有說話。
蔡邕問道:“賢侄,剛才你問仲道的那個關於鮮卑和烏丸入寇的問題,世叔這些年也每每為此困擾,不知賢侄是否有解決之道?”
最近一二十年來,鮮卑和烏丸差不多是每年都要入侵漢朝邊塞一兩次,這是像蔡邕這樣憂國憂民的人士憂心不已的事情。
鮮卑如今非常強盛,隱隱有吞併烏丸,一統北疆的勢頭。本來,在曾炩的記憶中,鮮卑的大首領檀石槐應該是已經死去了,由他的那個無能的二兒子和連繼位。可是,現在檀石槐還活得好好的,在他的彈漢山統御著鮮卑國的萬里疆域。曾炩知道,要是檀石槐再多活五年,鮮卑族必定吞併烏丸,然後再率大軍進攻大漢朝。顯然,如今的大漢朝是難以抵擋的,特別是兩年後將要發生的黃巾之亂,更是讓大漢朝衰落到極點。而檀石槐可能入侵的時間,也正是大漢朝最衰弱的時候。
曾炩道:“其實這很簡單,不過四字。”
蔡邕問道:“不只是哪四字?”
曾炩道:“文武之道。”
蔡邕道:“賢侄請言明。”
曾炩道:“這文之道,當然是整頓吏治,澄清大漢的風氣;而武之道,則是修甲兵,強士卒。文之道,能為我大漢提供一個安定的環境和強勝的國力,這是基礎。武之道,能夠給鮮卑這些異族以震懾,讓他們不敢犯我大漢天威,即使他們膽大來犯,我大漢也能給他以致命的打擊,讓其知曉我大漢不是他們這樣的番邦蠻族可以捋虎鬚的。”曾炩是深深明白一點的,那就是:立國當以文武之道,武能平定亂世,文可富民興邦。武力統一是前提,在混戰中是不可能安心建設的;武力強盛是保障,在動盪中是不可能發展經濟的。而只有文治才能使人民安居樂業,才能使國家走向強盛,才能使山河更加壯麗。
蔡邕感嘆道:“是很簡單,但是卻也是很難啊!如今大漢朝疲敝叢生,想要澄清吏治,談何容易啊!”
曾炩說道:“抵擋烏丸鮮卑二蠻族,只需河北三州就可。”
蔡邕說道:“賢侄,此話當真?”
曾炩笑道:“鮮卑烏丸二蠻族,其人口不過兩百餘萬,就是當他五人中能有一個士兵,也不過是四五十萬軍隊。而我大漢河北三州就有人口千餘萬,五倍於彼二族,就當我二十人中有一個士兵,也足以與其相當。而彼二族缺少鐵器,那麼我們就佔有甲兵之利。只要我們採取堅壁清野,據城而守的策略,必可使其無功而返。我在尾隨擊之,必大破彼之兵,就是盡收二族,也不是沒有可能啊!”
蔡邕聽得一愣一愣的,這個曾炩,胃口也太大了吧?盡收二族,虧他想的出來。大漢朝和這二族對壘幾十年,都沒有佔到什麼便宜,他憑什麼敢說盡收二族?
曾炩笑道:“我知道世叔不相信,不過,我相信世叔會見到這樣一天的。”
蔡邕笑道:“那世叔就等著賢侄的好訊息了。”
蔡邕道:“我知道賢侄志向遠大,但是請賢侄記住,任何時候,窮兵黷武都是不行的。”
曾炩笑道:“世叔忘了剛才曾炩說過的那文武之道了嗎?既然曾炩知道採取文武之道,自然也深知那一張一弛的道理。”
蔡邕心道,這還是什麼年輕人啊,簡直比那些老傢伙還老謀深算!哎,那些將要成為這個年輕人對手的人看來是要悲哀了。蔡邕既然知道,現在的大漢是亂之將起的前夕,自然也是明白曾炩這樣的人肯定是不會甘於寂寞的,必定會乘風雲而起。只是蔡邕不知道,曾炩將會成為的是亂世梟雄還是大漢力挽狂瀾的英雄。
旁邊的蔡琰聽了曾炩的話,也是心血沸騰,可惜自己是女兒身啊!不然,自己也可以為國盡一番力了。曾大哥要真是能實現他所說的,那也算是開疆拓土的英雄了,這樣的男兒才是真正的熱血男兒啊!
蔡琰看向曾炩的眼神,充滿了亮麗的色彩。可惜的是此時曾炩正和蔡邕談的熱鬧,沒有看見蔡琰的表情,不然他就會歡喜的心都要開花了。
蔡邕道:“哎,賢侄的願望是好的,但是現今我大漢羸弱,比不得鮮卑烏丸,他們兩族計程車兵自小就是生長在馬背上,幾乎是人人皆兵,非常悍勇。我聽過很多朝裡面的將軍都說,一個鮮卑烏丸騎兵可抵三至五個我大漢士兵,所以說,賢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