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部分(第2/4 頁)
題:皇室和朝廷應該是什麼關係?皇室是朝廷,還是朝廷的一部分?若把皇室和朝廷分開,那這兩者之間的權力又如何劃分?
第五十八章 改制(一)
秦始皇和李斯等大臣們一致認為,皇室和朝廷應該分開。 皇帝是國家唯一的最高的統治者,是國家的象徵,而朝廷主掌國家的實際政權,負責一切實際的責任。朝廷的最高首領是丞相,其次是主掌軍權的太尉(太尉有帶兵權,沒有調兵權),主掌監察大權的御史大夫,就是“三公”。皇權和相權便依此原則而劃分。
本朝依秦制。在建國之初,也是皇權和相權分開,互相制約。
本朝皇帝有六尚,(尚是掌管的意思,相當於現在的秘書,尚書檯相當於秘書處。)分別是尚衣、尚食、尚冠、尚席、尚浴與尚書。前五尚負責皇帝的衣服飲食起居,只有尚書是管文書的,算是皇帝真正的“秘書”。從這裡可以看出,皇帝只有一個職權有限的尚書檯。
本朝丞相府有十三曹,組織龐大,職權廣泛。比如東曹,主二千石長吏北除,幷包括軍吏在內。秩俸二千石的官在當時已經包括九卿了,由此可見朝廷一切官吏任免升降,都要經過丞相。再比如奏曹,它負責管理朝廷的一切章奏。還有其他諸如戶曹、詞曹、法曹等等,各有主掌,幾乎攬括了國家所有政務。從這十三曹的名稱、職權就可以看出,國家政務主要由丞相和丞相府諸曹處理,而並不是由皇帝親自處理。
皇權和相權分開,皇室和朝廷分開的一段時期,正是本朝最輝焊的一段時期。
到了孝武皇帝后,情況突然發生了變化,孝武皇帝雄才大略,要建萬世功業。他嫌丞相礙手礙腳,把丞相的權力搶去了。外廷的九卿大臣直接接受內廷指令,內廷隨即權重,尚書檯幾乎代替了丞相府的所有職權。
皇帝既然把丞相的權力搶去了,當然也不會讓丞相干涉皇室的事了,所以孝武皇帝駕崩前,以霍光為大司馬大將軍輔政。這樣一來,外廷有丞相,內廷有大司馬,皇室和朝廷時常發生衝突。這種衝突到了孝昭皇帝死後,達到了極致。
孝昭皇帝死後,立昌邑王為帝。昌邑王劉賀在即位的二十一天內做了一千一百二十一件不該做的荒唐事,於是被廢,改立孝武皇帝時的廢太子劉據之子劉詢為帝。霍光當時召集九卿商議廢黜天子重建皇統的事,說皇統繼承是皇室私人的事,把丞相拋到了一邊。~~~~
皇室之存在,是因為有皇帝,皇帝之存在,是因為有朝廷,所以皇統繼承是朝廷的事,並非皇室私事。皇帝世襲,乃依據大漢律法,如果遇到皇帝沒有子嗣或者其他變化的時候,皇統繼承一事應該由朝廷公議,但霍光無視律法祖制,恣意妄為。
霍光以大司馬大將軍輔政的名義掌領內廷的尚書檯,他不讓朝廷參與皇室事,卻代表皇室過問朝廷事,如是則皇室超越在朝廷之上。本來尚書檯的尚書只是皇帝的內廷秘書,而內廷諸職又隸屬於御史中丞,現在御史中丞成了擺設,皇帝成了聾子,皇帝當然不願意了。於是孝宣帝便恢復舊制,仍有御史中丞統領尚書,諸事由御史中丞呈御史大夫,再到丞相,內廷與外朝隨即聲氣相通。如此則大司馬大將軍權柄漸輕。
孝宣皇帝親政二十年,吏治清明,百姓安居,國家昌盛,有“中興”之稱。
孝宣皇帝駕崩後,霍氐一族也就立即灰飛煙滅了,但孝宣皇帝的改制也隨即失敗。皇權獨大,相權沒落,大司馬大將軍等外威依舊輔政,內廷依舊權重,外廷依舊權輕,於是積弊成災,就有了王莽篡漢之禍。王莽便是由大司馬大將軍輔政,繼而獨攬權柄的。
光武皇帝中興社稷後,吸取了前朝敗亡的教訓。他先把尚書檯的權力加重了,自己獨攬權柄。然後把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公”改為大司徒、大司馬、大司空,一個“公”統領三個卿。三公只是名位崇高而已,實權則在尚書手中。換句話說,國家權柄都是皇帝一個人的,他把皇權和相權,皇室和朝廷分開的原則徹底拋棄了。
光武皇帝中興了社稷,也埋下了傾覆社稷的種子。
“制度。”曾炩突然意識到蔡邕問這句話的真正意思。“岳父的意思,是要仿效孝宣皇帝,恢復舊制,重建皇權和相權的制衡?”
蔡邕驚喜地看著曾炩,大聲讚道:“炩兒真乃奇才。”
陳群臉顯敬佩之色,不禁脫口問道:“主公是怎麼想到的?”
曾炩本想說我還知道更好的處理辦法,但是這樣的說法,曾炩覺得還是暫時不要說出來的好。想了想,曾炩說道:“岳父既然說造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