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部分(第3/4 頁)
的又道:“雛鳳之名,起於官家,盛世大宋,當有巨梧,雛鳳之姿,也當盡在巨梧風華之下!”
無論怎麼說,這天下是趙昚的。
自己這個大宋士子,自然也是天子的。
讀書讀書,不就貨與帝王家麼。
雖然自己只讀了兩年書,但在這個家天下的南宋,要想過上人上人的生活,福廕子孫,那就只有這麼一條路。
且自己雖然支援趙愷,扶龍於他,但首要條件:不悖當今天子。
作為南宋史上最有作為的皇帝,趙昚又如此賞識自己,於情於理,自己都不可能為了扶龍而辜負趙昚的厚愛。
好在這兩者並不矛盾。
成為趙昚的臣子,和扶龍趙愷,只要趙愷不妄圖謀逆,這便不會有矛盾——至於真有趙愷當上太子的那麼一天,自己如何自處,那就不是現在擔心的事。
想那麼多並沒有什麼卵用。
趙昚聞言,別過頭。
笑了。
欣慰的拍了拍李鳳梧的肩頭。
又望一眼大好風光。
說了兩個字:“挺好。”
挺好。
話說得挺好。
人也挺好。
朕很喜歡。
跟在後面的謝盛堂也笑了,作為一個跟在大官身邊幾十年的老太監,見過了太多人事,第一次看見大官如此親和的對待一個士子。
哪怕是當初為太子時,和帝師史浩之間,更多時候也只是禮遇和禮敬。
那曾如今日這般。
而且謝盛堂看的出來,李鳳梧言語絕無絲毫虛偽,絕對是出自內心的“告白”。
真是個識時務的好小子。
李家雛鳳,不僅圓滑,而且聰明的緊吶。
謝盛堂笑眯眯的看著這對君臣。
朝陽早已升起。
溫熱的陽光灑落,這對君臣的身影沐浴在光輝之中。
卻又彷彿是自身便散出一層輝光。
一如一副晨光江山圖。
這對君臣,便指點著大宋未來幾十年的江山!
不知怎的,總有種感覺,幾十年後,甚至千百年後,這對君臣都要在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也許是大官成就了李鳳梧,但也許是李鳳梧成就大官。
千古君臣,此一對麼?
謝盛堂長出了一口氣,咱大宋要中興了麼……(未完待續。)
第三百二十章說服趙昚
北宋一朝,最為節儉勤政的仁宗趙禎。
南宋一朝,最為節儉勤政的則有兩人,一者高宗趙構,一者仁宗趙昚。
在元初,南宋皇陵被盜,所有皇帝陵室中,趙構和趙昚的皇陵最為簡單,甚至簡單低調得有點失去了帝王應有的待遇。
南宋皇陵是在元初遭盜掘的,是中國帝王陵寢被盜掘事件最悲慘的一次。
南宋皇陵實為“攢宮”,即為攢集梓宮、暫葬地。
這主要是考慮到以後遷回河南鞏義祖陵區內,所以棺槨葬得比較淺,也正因如此,盜掘起來很容易。
盜掘南宋皇陵的是一個叫楊輦真珈的西域和尚,也就是蕃僧,作為一個出家僧人,本該好好修行,但這人不是個善茬,只是個披著佛衣的敗類。
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深受忽必烈青睞的楊輦真珈被任命為江南釋教總攝,這個官職,是總管江南地區佛教事務。
按理說就是宗教頭子。
但據宋末元初人周密所著《癸辛雜識》、元末明初黃岩人陶宗儀所著《輟耕錄》記載,楊輦真珈當上這個官後,便對南宋皇陵打起了注意。
至元二十二年九月,楊輦真珈夥同僧人允澤等人,帶人到陵區。
被當時負責護陵的羅銑阻止,允澤當場一刀殺了羅銑,然後開始洗劫南宋皇陵。
在毀陵盜物之外,還有最令人髮指的事情:
楊輦真珈將帝、後們的骨骸全部掘出,棄之荒野。理宗趙昀是大頭,楊輦真珈將他的頭顱從屍身上取下來帶回北方,鑲銀塗漆,製成盛酒的器具使用,又將帝后的屍骨收集於臨安皇宮中,上築高13丈的白塔壓之,名日“鎮本”。
對這段歷史,《明史》有詳細記載:“至元間,西僧嗣古妙高欲毀宋會稽諸陵。夏人楊輦真珈為江南總攝,悉掘徽宗以下諸陵,攫取金寶,裒帝后遺骨,瘞於杭之故宮,築浮屠其上,名曰鎮南,以示厭勝,又截理宗顱骨為飲器。真珈敗,其資皆籍於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