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部分(第1/4 頁)
辛棄疾畢竟是歸正人,即使入仕之後也會受到諸多掣肘,何況耶律彌勒這麼敏感的身份,不安排妥當他必然不貿然前來相見。
三月中旬,隨著臨安發出的州府邸報傳達各地,大宋朝掀起了狂風巨浪。
在正月裡便除樞密使的張浚加封魏國公,前往建康,督師淮上。
誰都知曉,張浚除樞密使就是為北伐做準備,如今他前往建康坐鎮督師淮上,很有可能會對金國用兵,因此朝堂之上,以右相史浩為代表,各種奏章如雪片一般飛向官家的御書桌。
除了相公和幾位上書的奏章被官家批奏,其餘奏本全部留中,無一例外。
在這件大事的同時,建康城有一件在今時看來微不足道的小事:建康府學西廳教授周必大應召入臨安。
第五十五章提前抱大腿
當世之人不知這意味著什麼,站在上帝視角的李鳳梧卻深諳其後的影響。
周必大入臨安,未來便會宣麻拜相。
這根大腿自己可得趕緊抱一下,就算自己將來科考落榜,如果能有周必大這層關係,李家也要安生許多,況且他還是自己老師陸游的摯友,於情於理,這位西廳教授臨走之前,自己都應去拜訪一次。
當日父親供奉的三千貫銅錢周必大盡數用在府學,他又以立身剛正著於後世,李鳳梧便知曉,這位先生不是喜好黃白之物,因此便到父親李老三的書房一陣折騰,找出本朝王升的書法作品《首夏帖》。
王升的行草書在本朝頗負盛名,據說他書承宗張旭、懷素,但後人從《首夏帖》中看不出與上述二人的淵源關係,倒是與米南宮的書風很近,此帖寫的瀟灑飛動,下筆痛快使轉靈活,但略欠沉著。
如今王升已死,這副《首夏帖》真跡是他留世不多的作品,極為珍貴。
事實上李鳳梧這一次去書房折騰,發現李老三這貨為了裝點面子,還真是下了血本,別說王升的作品,前朝孫過庭《運筆論》的真跡、張旭《肚痛帖》的摹本、蘇仙《書李世南所畫秋景》的摹本、周昉《揮扇仕女圖》的真跡……
這些作品在今時就已價值不菲,如果能作為傳家寶留到後世,那些個兒孫真是幾輩子不用愁了。
古人長亭送別是雅事,因送行而出了諸多千古佳作,比如《送孟浩然之廣陵》、《贈汪倫》、《送元二使安西》等。
李鳳梧和周必大的關係僅限於府學教授和生員,長亭送別什麼的太顯眼,李鳳梧只得在周必大臨行的前日下午登上週宅拜會。
周必大隻是個八品府學西廳教授、左修職郎,此次應召入京並沒在建康激起多少風浪,除了府學先生教習教正外,僅有幾位和周必大志趣相投的隱士名流拜會過。
因此周宅依然冷清如故。
請門子通報後,只得片刻,便有人請李鳳梧進宅。
李鳳梧從李鉅鹿手上拿過《首夏帖》,走進周宅正廳,便發現周必大和曹崇分坐主賓位,此時都面帶微笑的看著自己這個不速之客。
恭謹的唱喏行禮,“學生李鳳梧見過兩位先生。”
周必大哈哈一笑,“小官人不必拘禮,請坐。”
這是私人宅子,自然不用在府學那般講究身份,只須遵守長輩和晚輩之理即可,但周必大和曹崇顯然很吃李鳳梧這一套。
讀書人嘛,誰不希望別人敬重自己。
李鳳梧坐下後,周必大便說道:“小官人到蔽舍所為何事?”見到李鳳梧手上有書卷,還以為是求惑解疑之類的事情。
曹崇卻微微一笑,李家小官人顯然是來為子充兄送行的,不由得暗自讚歎,此子著實聰慧,府學數百生員中,就他一人看出子充兄此去臨安必然一飛沖天。
這不怪李鳳梧,畢竟周必大此次應召,只是臨安來了封邸報而已,建康所有人都以為只是普通調職,周必大最多就是到臨安官學當個教授而已,哪裡想到此次應召,竟是官家親自點名周必大。
這隻有站在上帝視覺的李鳳梧知道,就連曹崇也只是憑藉自己對周必大的認知相信他的才華到了京城會被髮掘得到重用而已,至於周必大本人更沒想到是官家親自點名自己。
李鳳梧在來的路上就已想好說辭:“先生此次入京,不知何夕能再聆聽先生教誨,實乃學生生平遺憾事,此次貿然拜訪先生,實為先生送行,以先生之大才屈居建康多年,實乃朝廷遺珠,天下之失,願先生此去臨安,盡一身才華而相朝堂,展宏圖青志而治天下!”
曹崇失聲而笑,這小子真是臉皮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