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部分(第3/4 頁)
劉太后的鐵桿親信,面對權勢滔天的丁謂,卻不得不放下身架去巴結丁謂,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丁謂,和丁謂結成兒女親家,在朝堂之上見了丁謂大氣不敢出,仰仗這丁謂的鼻息過活。
除了這些大臣外,另外敗於丁謂之手的還有呂夷簡、李迪、周懷正等一眾名臣。至於朝廷中其他的大臣,別說和丁謂爭鬥了,他們乾脆就選擇投靠丁謂,抱著丁謂的大腿,成為為丁謂搖旗吶喊的黨羽。
現在,陰險狡詐、權勢滔天,連太后和皇上都無法直纓其鋒的丁謂卻在短短的三個月時間內敗於江逐流的手中,落了個家產充公,發配崖州的下場。除了江逐流,大宋滿朝文武又有誰可以做到呢?丁謂老謀深算,城府極深,可是直到他被髮配到崖州時,恐怕也想不明白,他為何會敗亡的這麼突然。其實即使丁謂到死,也不會想明白其中的緣故的,他怎麼能想到,江逐流僅僅憑藉著五塊磁石,就把在朝堂樹大根深的丁黨弄得土崩瓦解呢?
除了扳倒丁謂之外,江逐流又順利地把皇陵下宮水脈治理完畢,不耽誤幾日後就要舉行的皇家清明祭祀大典,鑑於江逐流這麼大的功勞,太后和皇上怎麼封賞他都不為過啊。
江逐流恭恭敬敬地候在宮外,等候劉太后和小皇帝趙禎的宣召。他心目中已經在憧憬劉太后和小皇帝召見他的場景了:
劉太后和小皇帝一定對他大加誇讚,誇讚他對趙家江山社稷、對舉國黎民百姓立下了不世之功業。這個時候,江逐流就會保持的很低調、很矜持、很謙虛。要一個勁兒地推脫自己沒有什麼功勞,全是太后和皇帝聖明,高瞻遠矚,派他到山陵使司衙門任承事郎,他才有機會識破丁謂和雷允恭的陰謀,進而揭破他們。相比起太后和皇帝的聖明來說,他這一點點功勞算什麼?若不是劉太后和小皇帝洪福齊天,江逐流又如何能有機會識破丁謂與雷允恭的陰謀呢?所以,不是他江逐流有功勞,而是太后和聖上運氣好。江逐流這些許功勞不過是仰仗了太后和皇上的鴻運湊巧立下而已。實乃是天佑太后、天佑聖上、天佑大宋……
江逐流正在美滋滋地幻想,忽然間一個內侍太監捧著聖旨跨出宮門,對江逐流宣讀道:“太后懿旨:山陵使承事郎江逐流主持山陵使別衙期間,辦事不力,乃至皇陵下宮冒水。念起事後尚能補救,特從輕處罰。從即日起,江逐流官降一級,調離山陵使司衙門,貶為滎陽縣丞。特宣此詔,以儆效尤!”
第一卷 第一百七十八章 朝局變化
丁謂垮臺,魯宗道拜相,給朝中勢力重新洗牌的機會。對於人數龐大的丁謂黨羽來說,面臨著極為艱難的抉擇。因為他們必須在太后黨和帝黨之間選擇一股勢力攀附上去,否則,就會被隔離在時局之外,成為大宋朝堂權力中樞的棄兒。
但是究竟是加入太后黨,成為太后垂簾聽政的忠實擁躉,還是選擇靠攏小皇帝,成為鐵桿的保皇黨,這兩大勢力之間的選擇卻是頗為艱難。太后目前大權在握,小皇帝不過只是朝堂上的一個擺設。選擇依附太后,則眼下榮華富貴唾手可得。可是太后終究會老去的,小皇帝也終究會長大的,當太后老去,不得不還政於小皇帝之時,小皇帝豈能忘記這些當日攀附太后和他做對之臣子?若是選擇小皇帝,則當小皇帝執掌朝政之後,自然不會忘記當日一心維護他的功臣,犒賞嘉獎自然會接踵而來。可惜這些都是將來太后亡故之後的事情了,前景雖好,得罪了太后,有沒有機會支援到小皇帝掌權之日還很難說。
再三權衡之下,丁謂黨羽中大多數人選擇投向太后,選擇了太后這個績優股。而小皇帝這潛力股雖然將來必定會高懲,但是眼下選擇投向小皇帝的臣子卻寥寥無幾。論起來,中國古人的智慧和近千年後西方哲學家的看法不謀而合,把握現在,遠勝於冀望明天。這也算是源頭和走向都不一致的中西文化難得的一個契合點吧。
可惜帝黨中人遠遠沒有丁黨中人那麼聰明,那麼識時務。他們被丁謂的倒臺帶來地巨大勝利感衝昏了頭腦。他們認為,原來劉太后之所以能把持朝政,把小皇帝架空。主要是因為宰相丁謂一黨的強力支援,現在丁謂倒了,劉太后失去奧援,那麼只要帝黨一發力。那麼劉太后就不得不還政於聖上。
天聖七年(公元1029年)清明,在江逐流被貶職到滎陽為縣丞的同時,皇家清明祭祀隆重在永安縣皇陵舉行。祭祀結束後,帝黨中人左司諫劉隨已率先向劉太后發難,提出讓小皇帝趙禎分享更多的權力。
劉隨已上表給劉太后說:“帝既益習天下事,而太后猶未歸政,隨請軍國常務專稟帝旨。”
劉隨已地意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