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部分(第2/4 頁)
還是可能走漏風聲。按常理來說,若是下官不知道下宮冒水之事,這件事情就與下官無關。可是現在下官既然知道了,這件事情就與下官有了莫大地干係。如若冒著極大的風險把這件事情隱瞞下去。下官不能得到絲毫的好處,受益的只是雷允恭和夏守恩之輩。可是一旦這件事洩露出去,下官卻要承擔巨大地罪責。這樣兩相比較,向朝廷隱瞞下宮冒水之事對下官來說是得不償失。所以,下官才在這裡厚顏向丁相請求,讓下官把這件事情稟奏給太后。丁相損失的不過是三個月的俸祿,下官卻避免了被擼掉烏紗帽的巨大風險,而且還會因為揭發雷允恭隱瞞皇陵下宮冒水之事獲得朝廷的嘉獎。”
“丁相,你想想看,下官獲得朝廷的嘉獎,就是我們南人獲得朝廷的嘉獎。下官能在太后心目中多一絲分量,就是我們南人在太后心目中多一絲分量。以丁相之些微小過換晏殊之不世大功,這筆買賣豈不是划算之極?至於丁相在這過程中所受的委屈,晏殊日後豈能忘記丁相乎?”晏殊這番說辭早已經排練好,此時說出來聲情並茂,煞是動聽。
丁謂聽得不住的點頭。若是晏殊只言其他,丁謂可能還半信半疑,此時他聽到晏殊說出內心中的小算盤,丁謂就徹底相信了晏殊地話了。在丁謂看來,人怎麼可能沒有私念呢?一個人一旦有私念,那麼這就給了別人以可乘之機。晏殊既然在意官職,在意前程,那麼丁謂現在深居宰相,炙手可熱,自然是晏殊投靠的最佳物件。以前晏殊之所以沒有站在丁謂這一邊,很可能是因為丁謂嫌棄晏殊不過是個應天府府尹,官職微小,沒有值得拉攏的價值,所以冷落了晏殊,晏殊才會投靠到王曾和魯宗道地一派。現在王曾失勢,魯宗道一病不起,晏殊沒有了靠山,自然會想到丁謂。況且是丁謂主動向晏殊示好,以南人之誼拉攏晏殊,晏殊豈能錯過這個送上門的機會?
退一步說,不管晏殊是不是真正的因為南人之誼投靠丁謂,丁謂都是有恃無恐。因為這龍穴之穴的鬧劇確實是雷允恭鬧出來的。當日雷允恭來詢問他是否贊同把先帝靈槨遷移至皇陵下宮時,丁謂也圓滑無比地說一切聽憑太后拿主意。那麼現在下宮即使掘出水脈,他丁謂又能有什麼責任呢?正如晏殊所說地,無非是個失察之罪,自請罰俸三個月,已經是最嚴重的懲罰了。
“呵呵,尚書大人真乃性情中人,可惜老夫以前沒有和尚書大人有如此深聊,以至於冷落了尚書大人呢!”丁謂捻鬚長笑道:“尚書大人既然如此說,老夫又怎能不同意呢?如果老夫自罰俸祿三個月能換來尚書大人大功一件,老夫自然是心甘情願。正如尚書大人所言,尚書大人在太后眼裡多一絲分量,那麼我等南人在朝堂之上就多一絲分量。太后若是對尚書大人青眼有加,那些北人又安敢小視我南人耶?”
晏殊連忙起座對丁謂深深地拜下去:“晏殊多謝丁相的寬宏大量!”
丁謂也急忙站起來,扶起晏殊,把他按在座位上,口中嗔怪道:“哎!尚書大人,你我還需要這般客套嗎?既然俱為南人,自當相幫相助!”
晏殊坐回座位,又對丁謂抱拳道:“丁相,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這來日方長……”
“哎!”丁謂擺手打斷晏殊地話道:“尚書大人,若是你再客套,休怪老夫著惱啊!”
晏殊這才合上嘴巴。
——————
丁謂又道:“尚書大人,既然如此,可要老夫安排你進宮面見太后?”
晏殊道:“太后不曾宣召,臣下安敢擅自進宮?下官以為,還是請丁相替下官把奏摺遞給太后吧。”
丁謂拿起奏摺重新看了一遍,點頭道:“如此也好,老夫先替尚書大人把奏摺遞進宮中,聽候太后示下吧。”
晏殊欠身道:“一切聽由丁相的安排!”
——————
丁謂把晏殊的奏摺遞進宮中之後,本以為太后會雷霆震怒,下懿著人從嚴查辦。誰知道奏摺遞進宮內幾天,也沒有見劉太后有什麼動靜。這就讓丁謂有點吃不準了,劉太后為什麼既沒有下旨懲辦雷允恭,也沒有下責怪自己呢?難道說劉太后對皇陵下宮掘出水脈之事毫不在意嗎?這不太可能啊!無論如何這皇陵都事關大宋龍脈,劉太后怎麼可能就這麼輕描淡寫地放過去這件事情呢?如果劉太后不會放過這件事情,那麼劉太后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丁謂一邊苦思冥想,一邊內心暗恨雷允恭這個蠢材,若不是這個蠢材擅自作主張異想天開地遷移什麼龍穴之穴,現在一定還在皇宮內享福呢。如果雷允恭能在宮中,那麼劉太后是什麼意思不就非常輕而易舉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