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部分(第3/4 頁)
眼看大勢已去,林土弘不勝悲憤,重病不起。
大業十五年,十一月。
林士弘重病不愈,死在了逃亡路上。身邊兵將群龍無首,紛紛四散奔逃,大楚帝國煙消雲散。
江淮軍杜伏威,主動歸降,如今在長安納福;
梁帝蕭銑,楚帝林士弘,都是江南豪傑之士,一朝際會風雲起,創下了好大的一場局面。
而如今,卻是一個被關押在長安大牢之中,聽候處置;另一個卻是國破身死,病逝於逃亡路上。實在是讓人嘆息不止!
江南既定,遼東軍再沒有了任何後顧之憂。天下之大,也就是偏居於北地一角的李唐軍隊還負隅頑抗,仗著有突厥人的支援,始終不肯歸順遼東軍。
所有人都以為遼東軍必定會大軍掉頭北上,要將李唐連根拔起。卻沒想到的是,隋朝大丞相楊戈,這時候卻沒有下令攻伐李唐,而是即日起開始整頓江南兵馬,並沒有馬上命令大軍北上。
而就在這時候,突然有一則傳聞開始傳播開來。最開始的時候,僅僅是在極少數人的耳邊進出,但隨著時日越久,知道的人也越來越多,到了後來,全國上下,無論大江南北,街頭巷尾處,已是到處紛紛傳言。
如今的隋朝大丞相楊戈,居然是楊氏宗室子弟!
這訊息一旦傳開,便被人傳得有鼻子有眼,再加上一些有心人的刻意推動下,楊戈的傳奇經歷更是被傳的沸沸揚揚,甚至很多人都親身出來作證,證實楊戈當日在遼東戰場上,的確失憶了。究竟是什麼出身,竟是連楊戈本人也不知曉。而最離奇的就是,從楊氏宗室之中,居然也爆出了一條訊息,那就是當日楊氏宗室子弟中,的確有一支流落在外,據傳其子弟正是投到了遼東軍中。但自從遼東一戰後,卻是杳無音訊,沒了蹤跡。
市井傳言,所言究竟是真是假,此時已經都不太重要。關鍵的就是那霧中看花若有若無的感覺,再加上楊戈本人的經歷的確稱得上傳奇,也迎合了眾人追捧的心理。到了這時候,楊戈之名已是響徹了中原江南大地,風頭之盛,一時無兩。
當然,也有一些不怎麼和諧的聲音。尤其是偏安與北地一角的李唐軍,則是公開發表告示,聲稱楊戈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根本就是想謀奪楊氏大隋江山,偏偏又做出了此等假惺惺的舉動,實在不能稱之為光明磊落之舉。至於什麼楊氏宗室子弟,根本就是以訛傳訛,無稽之談。
但這等言論,雖然是源自李唐,但不曉得片刻功夫,已是被淹沒在汪。洋大海之中,根本沒能濺出一絲浪花出來,更別提會對楊戈造成任何的負面作用了。更有甚者,對李唐多加嘲諷,認為李唐早已登基為帝,卻在這時候言說起大隋的八卦風雲,頗為可笑。於是,過不多時,此種言論煙消雲散,再也沒留下一絲痕跡。
到了此時,若是代皇帝楊侑還沒有眼色的話,那可真是徹頭徹尾的豬腦袋了。當聽到傳聞後,楊侑主動召叢集臣,嚴明自己欲退位讓賢,將皇位傳與楊戈。
文武群臣自然交口稱讚,齊聲附和代皇帝楊侑的英明之舉。
此時楊戈還在返程途中,接到楊侑旨意後,連忙上表推辭。如此三次後,楊戈終於點頭答應,快馬加鞭,率領親軍一路疾奔,回到了長安城。而同一時間,蕭炎在蕭瑀等人的護送下,也啟程趕往長安。
大業十六年,正月。
代皇帝楊侑釋出詔書,退位讓賢,將皇位讓給了大丞相楊戈。楊戈登基稱帝,繼承了煌煌大隋的基業,改國號為“中興”。蕭炎是為皇后,母儀天下。
封楊侑為安樂王,世襲罔替。同時大赦天下,分封諸臣。
封王猛為遼東王,建牙開府,繼續負責移民等事項,同時兼顧北方草原防衛。
封周文博為朝鮮王,建牙開府,致力於推行中原漢家文化,勢必要讓朝鮮半島上諸多民族接受漢家文化,在其有生之年漢化,徹底成為漢家子孫。
封蕭瑀為內史令,執掌中書省;杜如晦為內史侍郎,掌侍進奏,參議表章、草擬詔旨制敕及璽書冊命。
封裴寂為納言,執掌門下省;房玄齡為門下侍郎。
封長孫無忌與魏徵,分別為尚書省左右僕射。
同時各軍隊將領,也分別授予了十二衛府大將軍之職,餘下群臣,皆都有封賞,不一而論。
中興元年,四月初。
大隋皇帝楊戈親率大軍,御駕親征,率領大軍三十萬,駐紮在洛陽,擇機準備北上,征伐最後的地方諸侯………唐王李淵。
唐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