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部分(第2/4 頁)
一邊的譚海上前取出一份檔案念道;“自1934年1月東北會戰結束後至今,駐朝鮮日軍與我軍共發生大小衝突783次,雙方炮擊126次,日機侵入我方領空事件153次,對我軍軍事區域進行偵查活動並對我方居民區實施轟炸行動255次,造成我方軍民傷亡1580餘人。其中1934年12月8日的‘沙尖子事件’中,日軍飛機甚至與我軍空軍發生空戰……”
“難道這些挑釁和威脅還不足以我軍對朝鮮日軍採取行動嗎?”張學良反問道,“俗話說‘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我們東北是要安心發展,但是發展必須有個穩定的前提。日本駐朝鮮軍虎視眈眈與我們隔江而望,牽制了我們大量的軍力和人力。朝鮮半島是日軍進攻東北和整個中國的後方基地和跳板,只要朝鮮一直還處於日本的控制下,那我們就一日難安。”
“至於老蔣,”張學良微微一笑,“他現在忙著呢,國軍主力一直和中共對峙,雙方是一天三小仗,三天一大仗,我們只是名義上還聽從南京國民政府,老蔣說什麼我們何必要聽?中共是我們同氣連枝的盟友,我們都需要對方,所以中共是不會非難我們的。我們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中華民族,與中華民族的世敵作戰,我們問心無愧。至於國際上,小日本在國際舞臺上一向是有便宜就佔有帳就賴的又窮又橫的無賴嘴臉,基本沒有一個盟友,他的地盤被攻擊,誰會幫他?更何況,我們還有一個鐵桿盟友德國,那些腐朽的英法等國就交給我們的老朋友去牽制吧。至於美國,美國國內流行孤立政策,是不會為了朝鮮和我們斷絕往來的。蘇聯方面,斯大林在一直把東北和日本看做他在遠東的不穩定因素,我們打起來,他巴不得坐山觀虎鬥呢!”
眾人聽的頻頻點頭,顯然都被說服了,其中一半是張學良的口才,一半則是他這個時候在東北軍上下的崇高威望。
“少帥你說的不無道理,但是一場戰爭又意味著東北國民生產的巨大開銷哪!”張作相嘆息道。
“巨大開銷?”張學良冷笑道,“甲午海戰,中國賠了日本兩個億的白銀;八國聯軍侵華,中國裡裡外外賠了十個億。哪有勝利者會虧本的?只要我們徹底打垮了日本,我們要讓日本把欠我們的十倍地吐出來還給我們!”
當已經機械化的東北軍第7軍前鋒部隊勢如破竹攻取了宣州、龜城逼近定州的時候,看著滿山遍野逃難的朝鮮難民,驚慌失措的韓軍潰散部隊,日軍第二十師團師團長藤田中將嘆息一聲,他不得不承認“將東北軍阻擊在江畔一帶並迅速將其趕回滿洲”的目標已經實現不了了。
這個時候朝鮮北部的態勢是:東北軍第7軍已經全部進入朝鮮,日軍第20師團以及第19師團一部在與之艱難激戰後傷亡過大已經漸漸向南撤離,日軍僕從的“朝鮮國防軍”即數萬裝備低劣的韓軍也兵敗如山倒,此時植田謙吉大將命令第20師團和第19師團要“堅定不移地將東北軍阻擊在義州一帶等待南部援軍北上”,在下達了這個毫無營養的命令後不到一個小時,日本軍部就宣佈“由於指揮不力”撤掉朝鮮派遣軍總司令植田謙吉大將的指揮權,由寺內壽一大將代替其職位。同時裕仁天皇於22日召開御前會議,就朝鮮事變與軍隊和政府高層商談對策。
“朕近來心思不寧、寢食難安,滿洲事變硝煙未散,數萬玉碎皇軍忠魂尚未安,朝鮮之地又起硝煙。還望諸卿能為皇國竭誠盡忠。”愁容滿面,一向金口不開的裕仁很少見地親自發話了。眾人心裡清楚,朝鮮事變真的讓天皇震動了。
陸相東條英機大將慷慨激昂上書陳辭奏道:“陛下!臣以為此時帝國根本沒有選擇,完全沒有必要商討。朝鮮乃皇國之領土,乃明治先皇陛下雄才大略盡退俄美強敵奪取而的來,亦是皇國對外的戰略緩衝之敵以及首道防線,地理位置極其重要,張學良賊寇得寸進尺,貪得無厭。倘若朝鮮丟失,其必覬覦吾大日本帝國本土,且吾等更無面目覲祭明治先皇陛下!此戰事關帝國興衰大和榮辱,吾百萬皇軍必誓死與東北軍決戰朝鮮,吾等縱然啖草食泥粉身碎骨,亦必保衛皇國!”
天皇微微點頭,東條英機說的很透徹,朝鮮之戰已經關係到了日本本土的安全問題了,朝鮮一失,日本四國將暴露在東北軍的直接威脅下。更何況朝鮮是“日本之土”,東北軍居然攻進來,日本不反擊,在國際上顏面何存?此戰不得不要全力以赴了。
當日,日本天皇釋出世界通電;“昭,亦時,暴敵中國東北割據武裝於前日悍然進攻吾大日本皇國之朝鮮之土,其罪行昭然若揭,吾大日本帝國之百萬皇軍將士必將與朝鮮王族友邦共進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