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部分(第1/4 頁)
底炸燬燒燬就是遭到了嚴重破壞,加之日本國內一直沒有解決的糧荒、火災問題,東北軍對日戰略轟炸已經取得了初步效果。
9月9日夜裡,為了報復東北軍,日本海軍聯合艦隊總司令山本五十六大將根據東京軍部大本營的指示,派遣了十六艘“伊”型潛艇秘密出發駛往仁川港口,試圖將停泊在軍港內的東北軍“明祖”號航空母艦給擊沉。但潛艇部隊不幸在格列飛群島處被東北軍海軍的探測聲納給發現,一番激烈的海戰後,七艘日本潛艇接連被東北軍驅逐艦和海軍航空兵給擊沉,剩餘的九艘不得不狼狽逃竄返回於臺灣高雄的日本華南海軍基地。
“目前,帝國本土的石油儲量還足夠六個月使用,假如節約使用,則可能維持十個月至一年。而這段時間內,在華皇軍尚有能力打通華南至西南和中南半島的陸上交通幹線,繼而向英法所控制值東南亞諸國購買石油以及橡膠、礦物。”十五日上午召開的皇宮御前會議上,首相近衛文磨正盡最大努力地將目前日本所陷入的險惡局勢說的樂觀光明一點,他又補充道:“另外在此期間,帝國政府亦可出動部分海軍艦隊護衛海上防線,維持帝國進出口貿易的繼續,從而減緩國內糧食、石油的需求壓力。”
農林大臣鈴木貫太郎接著啟奏道:“關於國內由於滿洲軍大肆投放植物枯萎劑和氣球炸彈而導致的糧食減產問題亦有辦法解決。帝國由於得天獨厚四面環海,只要政府號召沿海漁民加大力度撈捕魚蝦、海藻以食用並輸送往全國糧食短缺之地即可,以海產品取代大米糧食並提供動物蛋白和必須營養。而在華皇軍則可加大對佔領地之徵糧力度以達到‘以戰養戰’,因此征戰支那之九十萬皇軍在糧食需求上不會成為帝國的額外負擔。”
眾人紛紛各抒己見,講述日本的困難和“應對之策”。裕仁天皇卻默不作語,他緩緩掃射著下面的群臣,待現場安靜後他微微悵然地開口道:“諸卿啊,朕近日來痛定思痛,再三躊躇,鑑於日華兩國戰爭潛力之懸殊,縱然繼續戰爭亦只能徒增帝國皇民無辜塗炭矣。朕自覺萬千愧對於先皇聖靈及億兆子民,因而朕意欲與中國政府和平談判以體面結束戰爭。不知諸卿意下如何?”
眾臣大譁,繼而面面相覷。陸相東條英機大將試探聞訊道:“臣斗膽覬窺妄揣聖意,敢問陛下意欲以何條件與支那政府和談結束‘聖戰’?”
裕仁的眼神略有些迷濛,他聲音飄渺地淡然道:“若能掌控上海、臺灣、海南三地在帝國之手並維持帝國在華優惠條約,那皇軍未嘗不可退出華東、華南、西南之全部佔領地,以慨然之犧牲退步換取日華和平。”
“陛下萬萬不可呀!”陸軍航空兵總監兼參謀本部次長和日本華東派遣軍參謀總長阿南惟幾大將泣淚出拜啟奏道,“‘大東亞聖戰’事關大和民族之興亡盛衰,如此千秋大業豈能半途而廢?事已至此,夫復何言?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不死不休矣!吾等唯有毅然捍衛神州聖土,將‘聖戰’進行到底!即便啖草茹泥,匍匐山野,七生七世亦要堅決戰鬥,堅信死地自有活路!陛下請恕臣直言,堂堂大日本帝國焉有百萬大軍在握,卻與敵苟且媾和之理?”說完最後這句話時,阿南惟幾近乎聲色俱厲、話音鏗鏘有力。
“陛下,阿南卿言之有理。”東條英機也再次上前附和道,“陛下請三思!即便武漢國民政府願意與帝國和談,但支那頑固反日之滿洲軍張學良及支那‘北盟’集團亦不會善罷甘休,其必然繼續與帝國對抗頑戰下去。日華之和平,唯有帝國征服支那之時方實現也!請陛下明察!”
“東條陸相與阿南次長所言甚是!請陛下聖斷!”眾人皆俯首告道。
裕仁眼神複雜地看著全部拜倒的眾臣,在心裡輕輕地嘆息了一聲。
東北軍“秦皇”號等四艘航空母艦的完工服役以及東北軍“飛豹”戰機對日本本土實施的大轟炸都讓參戰的各路中國軍隊士氣大振,看到勝利曙光的國軍各部在排山倒海的反擊戰中個個奮勇爭先且戰鬥力倍增;反觀日軍,士氣和開戰初相比已經遠遠大不如從前,加上軍糧醫藥、軍用燃油、軍械零件等各方面重要物資的嚴重缺乏而導致戰鬥力銳減。這樣進入九月後,中日雙方的攻守形勢逐漸扭轉過來,日軍從一開始的全面進攻已經轉變成了全面防禦,繼而又更加退化為了點線防守。面對國軍強大的反撲攻勢,日軍開始被迫放棄廣大的農村鄉鎮地區,只能堅守重要城市並依託鐵路交通線來維持佔領區的統治。一時間,三大戰區內的大片淪陷國土得以不斷光復,日軍佔領面積不斷縮小。而此時的東北軍為了更好地全面包圍封鎖住在華日軍和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