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0部分(第2/4 頁)
之前,蘇維埃政府儘管曾用冠冕堂皇、字字珠璣的言辭粉飾過“德…蘇…中(東北)”三分“天長地久的偉大友誼”,但斯大林本人和希特勒、張學良一樣都非常清楚德國和中國對蘇聯的極度仇恨,希特勒早在當年《我的奮鬥》的書中就宣傳“德意志早晚要和布林什維克一決雌雄”、“將斯拉夫民族從地球上徹底清理掉是德意志民族義不容辭且天經地義的神聖使命”;而中國和蘇聯(沙皇俄國)在歷代的領土爭端和主權戰爭中也早已經結下了血海深仇,蘇聯和中德兩國的矛盾根本就沒有調停媾和的雨滴,唯一的道路就是傾盡全力、決一死戰。因此,瀕臨亡國滅種邊緣的蘇聯政府籠罩在空前的巨大危機中,在開戰後喪失了天文數字般的自然資源、人力資源和經濟財富後,蘇聯政府被迫使用近乎竭澤而漁的方式榨乾蘇聯血管裡的每一滴國力,並且對蘇聯民眾才去了敲骨吸髓式的資金收斂手段,以保證軍工業的生產和擴建,而對軍隊的擴充過程更是窮兵黷武,大批沒有接受訓練也沒有發到武器的新兵被驅趕上戰場就說明了這一點。
早在1942年5月上旬,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便釋出了《關於暫時動員全國全部有勞動能力的平民參加生產和建設》的命令,全蘇聯16至60歲的健康男子和16歲至55歲的健康女性全部要到各地居民點報到並分配參加工作,首先便是參加航空、坦克、武器彈藥、鋼鐵、化學燃料等工業部門的建設,然後才是農業生產;全蘇聯的煤炭、鋼鐵、燃料、電力等寶貴資源也都優先使用於已經遷入高加索地區、頓河地區、伏爾加河地區、北德維納河地區等地的軍工業的生產。
當次千鈞一髮的生死存亡關頭,儘管民族情緒使得斯大林萬般不願意又一個異國的軍隊踏上自己國家的國土,但他還是不斷地致函給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希望“美軍早日在蘇聯的北冰洋沿海地區登陸參戰,或者直接跨過白令海峽在蘇聯的遠東地區登陸,開闢第二戰場與東北軍交戰,最理想的則是美軍太平洋艦隊直接進攻東北本土或中國的東南亞地區、澳洲地區,使得東北軍首尾難顧”,另外,斯大林還數番建議“美國要早日對中國宣戰,並將日本拉入同盟國,重新武裝和扶植日本的陸海力量,使其對東北軍繼續作戰。”
此時,在西線的東歐戰場上,德軍在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後基本已經攻佔了克里木半島這個“黑海上永不沉沒的航空母艦”,其兵鋒直指向莫斯科,背水一戰的蘇聯政府愈發知曉新西伯利亞得失的重要性,助手在中亞、伏爾加河地區、頓河地區、烏拉爾地區的大批軍隊以及戰略預備軍割肉補瘡地不斷調撥向了那扇蘇聯的東大門。蘇聯君工部門新式生產出來的“雅克…1”、“雅克…7”、“拉格…3”、“拉格…5”型戰鬥機、“伊爾…2〃型俯衝轟炸機、“LI…2”強擊機、“佩…2”轟炸機以及美國援助的P…47“雷電”戰鬥機、P…51“野馬”戰鬥機和加拿大生產的英式“噴火”戰鬥機、“颶風”戰鬥機等各種先進戰鬥機開始紛紛在西伯利亞的天空亮相,與東北軍空軍的“獵隼”戰鬥機、“戰鷹”高空截擊機、“金雕”俯衝轟炸機爭奪制空權;另外,蘇聯坦克工廠出產的越來越多的T…34/76改進並安裝了85mm口徑坦克炮的T…85型中型坦克、KV…2重型坦克、新式“約瑟夫·斯大林…1”式重型坦克(KV系列重型坦克的改進版)以及美製M…4“謝爾曼”中型坦克也開始匯聚成了滾滾鋼鐵洪流,湧向新西伯利亞。
面對蘇軍在兵力和航空力量、裝甲力量的不斷增強,東北軍最高統帥張學良當機立斷,簽署了第47號作戰命令,命令已經休整完畢的北路集團軍群立刻調動西進增援新西伯利亞的戰事,東路集團軍群第三集團軍和第九集團軍開赴哈薩克東部,預備展開進攻蘇軍中亞地區和高加索地區的戰事;東北境內的坦克工業基地停止生產“東北虎…1”型重型坦克和“2號”中型坦克,轉而開足馬力以月產400輛的速度全力生產由東北第五兵工廠、東北重型機械公司、東北金屬公司、東北陸軍戰車研製中心等軍工企業聯合研製的新式“東北虎…2”型重型坦克等新式戰車,以增強前線部隊的裝甲力量。
“東北虎…2”式重型坦克,編號“4號重型坦克”,在“東北虎”主站坦克的基礎上改進研製而來,坦克全重48噸,成員6人,坦克長7。75米,高2。55米,寬3。63米,武器為一門120mm滑膛炮以及一挺12。7mm高平兩用重機槍、兩挺7。92mm輔助機槍,坦克的前端可安裝火焰噴射器,並攜帶有75發新式穿甲彈;側裙裝甲厚度40毫米。它比“東北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