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部分(第3/4 頁)
見那張喜哭笑不得道“好哇,真有種,居然跟著少爺一起算計老夫,等回去有你們好瞧的!”
說罷,兩腿一夾馬腹沿山路徐徐而行,轉過一座山門倒塌的破廟後奔上大路,打馬慢慢北去。
渭水河南岸橫渠鎮,西距郿縣五十里,山青水秀古風依然,民質樸多勤勞,百姓多以耕田為生,少數能工巧匠者伐木造船,泛舟渭水河上,或捕魚、或漕運、或載人渡水謀生。
民間知書達理者甚多,鄰里間亦是和睦融洽,很少有是非發生。這都要拜謝鎮中的書院所賜。
且說這橫渠鎮雖不大,但有志向學者著實不少,鎮內有一座規模頗大的書院名:橫渠崇壽院,山長乃是當地一有名的夫子,名梁璜,字子秋,年六十,甚嚴厲,最善儒家之《說苑》、《新語》,也喜前朝《搜神記》,常對院中學子教誨曰:子如干寶乎?
書院內諸學子笑曰:吾等不如。
梁先生答:不如就一心向學吧,好了讀書。
就在此時,書院門前傳來一聲馬兒嘶鳴之音,粱璜推窗一望,只見張載抱著一個錦盒遠遠走來。
當下吩咐院內學子繼續讀書,他去去就來。諸學子點頭稱是,繼續讀書,書聲朗朗不絕於耳。
粱璜走出書院來到庭院中,跟張載在竹林旁遇到一塊,一把拉住張載問道“子厚啊,聽說你要去鎮戎軍可有此事啊?”
張載將那錦盒推到粱璜懷裡,回答“子厚在書院學習多年受益匪淺,若非恩師指點子厚怎能有今日,這點薄禮還請先生笑納”
粱璜也不客氣一把接過那錦盒,說道:“噯,子厚你家上有半百高堂,下有及笄的弟妹,你若是去了他們該由誰來照看啊”
張載道“先生一番好意子厚心領了,如今西夏犯邊,前方戰事吃緊,六日前大戰長城濠,鎮戎軍險些全軍覆沒,若是鎮戎軍丟了,那西夏大軍便會長驅直入殺入渭州,我等這鳳翔府跟渭州雖只隔著涇、隴二州,卻也是唇亡齒寒,一旦渭州危機,西夏軍便會如入無人之境燒殺搶掠,所以學生想帶著郿縣的民團去那鎮戎軍助戰”
粱璜捋了捋鬍鬚,可惜道“子厚你博聞強志,若是就此從軍改弦易張豈不是斷送了大好前程,只要子厚放下心來苦讀幾年,想必取個進士出身並不困難”
張載深以為然,不過他回答“此一時彼一時,大丈夫當精忠報國,為國出力,如今鎮戎軍有難,學生理應放棄小我,還請先生原諒學生則個”
說罷,深深一揖。
粱璜一把拉起張載,心潮起伏,嘆了口氣,說道:“人各有志,為師能教你的,都教你了,餘下的就靠子厚你自己了,不過就算為國出力,也要小心啊,切莫意氣用事,戰場之事非兒戲啊,就算韓範兩位大人亦不敢輕言戰事,切忌切忌”
張載再次一揖,拜罷起身離開了橫渠崇壽院,他為之奮鬥了七年的地方。
橫渠鎮,張府。
為父守靈七年後,張載返回了鎮中,回到家後見過了母親張氏,弟弟張戟。
七年未見,張載清減了許多,母親張氏愛子之情難以言表,竟然高興得哭了起來,弟弟張戟也淚汪汪地望著哥哥,說了句“哥哥你瘦了,娘讓我跟你說哥哥辛苦了”
母親情深、兄弟情濃,聽了弟弟那句發自肺腑的話語後,張載感動了熱淚盈眶,一把抱住弟弟嗚嗚痛哭起來。
哭過後,他心情好了許多,問問母親是否還缺錢,要是不夠的話就把家中多餘的糧食賣掉,母親說:就算不夠也不能賣糧,這年頭沒錢死不了,沒糧全家都得餓死,還是留著那糧食吧。
張載並沒辯駁,只是說“娘和弟弟從今天起要好好保重,孩兒要去那邠州的新平縣找義兄焦演了,估計要個把月才能回來?”
母親張氏也不傻,早就聽管家說少爺想出去邊疆闖一闖,只是她還不知道兒子要帶著民團出去跟西夏大軍廝殺,若是知道了,她是死也不會叫兒子去的,她都半百的人,若是白髮人送黑髮人,那她會痛死的。
張載瞧了瞧母親的表情,又望了望弟弟,還以為這關就算過了,哪知他的小弟弟張戟忽然問道“哥哥此去邊關幾時回來”
張載吃了一驚,結巴了幾下回答:“哥哥我何時說去邊關了,不過是去新平縣而已”
“你騙人,我聽管家說了”
“住口”母親張氏一把拉過小兒子張戟,堵住了他的嘴,不讓他再講吓去。
管家張喜立刻上步,插話道“夫人、少爺,飯菜都準備好了,開席吧”
張氏點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