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部分(第3/4 頁)
宋朝北方戰略要地,南臨黃河北據幽燕,四周阡陌縱橫沃野千里,有魚鹽杞梓之利,充牣八方,絲棉布帛之饒,覆衣天下。
城中商賈雲集財貨滿地,文人騷客三教九流何其之多不下汴梁,據戶部有司統計截至慶曆七年八月,居住在大名府城的百姓多達十三萬,高居北方之首。
大名府城高地險,塹闊濠深。城內,酒樓、茶寮、書攤、綢莊、鞋店、勾欄、青樓、湯池、戲園、珍寶閣鱗次櫛比,宮殿、道觀、佛寺、庵堂香火鼎盛,樓宇雄壯,僧尼眾多。
城北郊有聞名京師的大名湖,素有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譽,
南郊有戰國時代的孫臏射龐涓的馬陵道,
東郊有貴鄉城西漢末年一代奸雄的王莽在此修建的行宮,
不僅如此,唐代名臣狄仁傑、宋代賢相寇準、乃至本朝的太祖、太宗、真宗三代君王都來過大名府,並在這裡率軍抗擊過契丹人。
往事如風,逝者如斯。
發生在大名府的傳說還有很多很多,若是總的概括起來,還是唐朝的李白李大人的讚美最為精闢,其詩有云:
魏郡接燕趙美人誇芙蓉
洪水流碧玉舟車日奔衝
青樓夾兩岸萬室喧歌鐘
且說今年六月中旬遼國興兵三十萬南下攻打宋朝,一路上過關斬將勢如破竹,在一個月內就打到了河間府,兵臨黃河,極大地震撼了大宋的滿朝文武。
這是繼澶淵之盟以來,遼國的鐵騎第二次兵臨城下,大宋朝面臨著國破家亡的危險。
以曹皇后為首的朝廷不得不舉全國之兵北上大名府抗遼,死守北方門戶,這一役事關生死存亡。
范仲淹才一到任,在貝州造反的王則等人又派信使傳來訊息,意思是如果朝廷能夠承認他這個安陽國,並封他為藩王便為大宋效力,否則就會助遼攻宋。
范仲淹一氣之下想命人斬了王則的使者,但轉念一想,為何不驅虎吞狼。
於是,情急之下偽造了一份聖旨命人送去了貝州,這件事後來被夏竦利用,導致范仲淹被罷官,丟了相位,但那是後話了。
再說貝州王則等人不知是詐,接了聖旨後三呼萬歲,面北叩頭。緊接著,大擺宴席慶祝了三天三夜,恭喜王則被朝廷冊封安陽王,餘者加官晉爵。
數日後,也就是慶曆七年,八月十一日。
遼國三路大軍自河間府、真定府一線南下,大舉進攻。
十一日,橫掃滄州以南的地區,滄州知州兼屯田使尹源率民團八千餘人大戰遼國鐵騎於小山、馬谷山一帶,殲敵五千餘人,斬敵酋三十有餘,死戰不退最後因彈盡糧絕,被遼國鐵騎放火燒死在山中。半個世紀後,南宋收復了國土,當地百姓為了紀念寧死不屈的尹源和八千民團將士,在海邊樹碑以示懷念。
十二日,遼國大將耶律仁先率軍南下進攻永寧軍。知軍向綬帶兵北上大樹坡迎戰,將兩萬大軍分散佈於河岸,戰線長達數里,想以逸待勞阻遼軍渡河,通判江中立提醒他遼兵狡詐分兵禦敵非上策,向綬怒以動搖軍心為由斬殺了江中立。
中午時分,耶律仁先親自領兵強渡運河,左右兩翼騎兵包抄,一路從滄州南皮攻永寧軍,一路繞道深州武強,掠過冀州以北,沿山麓撲入永寧軍。
初一交戰,永寧軍大敗,向綬見遼軍來勢洶洶三面包圍了大樹坡,便捨棄了大軍獨自往南逃去。半月後,向綬在大名府受審,范仲淹以臨陣脫逃為名下令斬了向綬,從此與開封名門向家結下血海深仇。
十三日,遼國南院大王耶律求翰、監軍富弼率軍八萬出真定府,以迅雷之勢席捲了趙、深、冀、刑四州。(注:此處的富弼實則遼國皇帝耶律宗真的兒子,名耶律德華,其假扮富弼在大宋潛伏多年)
趙州通判馬仲甫、柏林禪寺僧真元帶領民眾萬餘人馬死守城池七天七夜,最後被遼軍攻破,全城慘遭屠戮。
深州知州王鼎率千餘人出城迎戰被俘,遼國將領勸他投降,王鼎不從願以死明志,臨死前他請求遼國將領不要屠城,未被同意,遂破口大罵遼人豬狗不如,結果被亂刀砍死。
冀州太守王德恭、團練使石開率全城軍民抗敵,三次擊退攻城的遼兵。後來,遼人運來了鐵甲火炮才攻破冀州城門,王德恭、石開率軍拼死將遼兵阻擋在城門口一帶,掩護百姓逃亡,混戰了兩個時辰,王德恭身中數十箭戰死,石開僥倖脫身。
刑州知州趙不倚年八旬,在遼兵攻城時,因過度激憤中風而死,刑州遂失守。
十四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