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部分(第4/4 頁)
個酒極耗糧食。”
“這有點,但蔡公勿用擔心,雖然耗糧食,但下官於華池縣大修水利,又鼓勵百姓耕種,甚至出臺一些措施,鼓勵百姓飼養耕牛,今年糧食的增產足以能保住酒的消耗。”
“這終是有些不美,你的眼界低了……”蔡挺頓了頓,沒有再批評,畢竟王巨還年青,能有這種思路很不錯了,而且政績與軍功,都是第一流的。這是大宋未來的一個重要人才,只是現在還處於成長期,定下來有所不足。因此話鋒一轉:“如你所說,秋後糧食會極為寶貴,只要慶州有足夠的糧食,老夫就敢從後方調來足夠的兵力。否則大敵來犯,僅是糧草一項,就拖垮了行軍速度。”
“那怎麼辦?”
“這樣,我在京兆府擔任了一段時間轉運副使之職,在哪裡也有幾個朋友,我寫一封信過去,你派那個什麼朱家的人去京兆府買酒撲,運費貴點,你不是運糧食,而是運酒,再說那邊的糧價比這邊要便宜,折下來運費不會增加多少。而且你主要是賣給西夏人,與京兆府的商賈也不會發生衝突。酒的問題解決了,糧食的問題也解決了。你看如何?”
“這個行。”
“還有,老夫聽說了西夏人劫了燒酒,切記,這時勿要輕舉妄動,更不得用兵,以免給敵人藉口。敵人無大義來伐,老夫就能激勵起士氣。敵人有大義來伐,老夫就會難辦,這個大義特別對蕃兵更重要。”
“下官會知道輕重的,不過下官有一個請求,蔡公能否允許?”
“什麼請求?”
“官兵許指使老母病重,他又是獨子,因此一直很擔擾,他又不敢向朝廷稟報,前幾天與我說了他的苦衷,我想請姚兕之子姚雄先行替代他擔任臨時的指使。”
“姚兕之子姚雄?”
“我也是最近才知道的,”王巨苦笑道。
他只知道二姚的威史,但有很多事不是他知道的,比如姚兕自幼喪父,對西夏十分痛恨,於是每畫器用,必刻“仇讎未報”四個大字,以示不忘家仇。
又喜練習書法,一手毛筆字,居然讓王巨感到比自己寫得還要好。尤喜顏真卿的書法,王巨問其原因,姚兕答道:“我慕其人。”
顏真卿,與蘇東坡一樣,有名的書法家,但比蘇東坡勇敢多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