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部分(第3/4 頁)
置堡砦的原因。如果西夏主力軍隊來犯荔原堡,再派出小股敵人從小道上抵達平戎鎮,後方就會產生慌亂,甚至連我組織的強人軍隊都沒有心思作戰。”
“不僅如此,老夫琢磨了許久,你說得沒錯,因為你去年三場勝利,今年你為戰俘又羞辱了他們,西夏人必然報復。然而西夏若是有一股主力從金湯城而來,又有心對你報復,華池縣就被動了。雖然因為華池縣,會分散其他兩處的壓力,不過華池縣那就危矣。理論上你說得也沒錯。敵人想對慶州圖謀不詭,必拿下大順城。否則一圍大順城,再分兵抵達慶州,兵力少攻不下慶州,反而對拿下大順城造成影響。如丟下大順城,後方諸堡砦,大順城,荔原堡,華池鎮,鳳川鎮,柔遠寨,五交鎮,業樂鎮,府城寨,龍蟠鎮,諸堡砦兵力蜂而來,雖然兵力少,但只要老夫提前清壁清野,用這些堡砦的兵力利用梁峁地形不停的騷擾,斷其供給,敵人就會迎來慘敗。這裡終不是河北,能讓遼軍暢通無阻地南下。當然,敵人也不會做那樣的選擇。”
“蔡公言之有理。”
“然而華池縣卻有危機了,一旦你不敵,失去了華池縣,那怕丟失了荔原堡與平戎鎮,西夏人就能展開一個扇形進攻,也能將他們兵力優勢發揮出來。”說到這裡,蔡挺蹙起了眉頭。終歸到底,敵人兵力多啊,兵力多,能打出的牌面就多。環慶路邊境這種犬牙交錯的地形,能利用的漏洞太多了。
“老夫說的你明白嗎?”
“下官明白,一旦西夏將兵力向華池縣傾斜,我與姚巡檢就會成為關健。如果能抗住西夏人的進攻,而使平戎鎮與荔原堡不失,其他地區受到的攻擊便會減弱,也會贏來勝機。但荔原堡與平戎鎮丟失了,整個局面就會變得無比險惡。”
“果然懂軍務,但這不僅是你要撿來的險中富貴,更是關係到整個戰局。”
“蔡公之意……”
“我想從後方調撥六營官兵進駐慶州,也想分三營官兵於華池縣。”
環慶路的兵力不是僅在環州與慶州,後方邠州、寧州、乾州同樣有著大量駐軍,並且寧州多數時候駐軍兵力還勝過了慶州。
這個原因同樣是因為供給造成的結果。
打一個比喻,若是有一能臣主持,中原各地的高梁運到三門峽,一斗可能只要二十幾文錢。三門峽無法通航了,從陸地轉運到上三門,再由小船運入渭水,運到長安,可能這時一斗粟價格就達到了五十文錢,一斗米會達到一百餘文錢。這還是朝廷能接受的。
然後到了長安後,再也無法用便宜的船隻往前線運了,只好用小車子一車車拉,那才是損耗的開始。往往到達寧州一斗粟米能變成兩百文錢,到達慶州就變成了四百文錢。
若是再貪一貪,一斗千文也不稀奇。
因此宋軍不一定分佈在最前線,而是從前線開始,陸續向長安方向逐漸分佈,那麼風調雨順時,當地的稅糧就能將士兵供給擔負起來。不過駐軍太多了,因此在遇到大災害時,前方又平靜,往往會讓前線的將士開撥,返回長安就食,節約用糧成本。
蔡挺將後方六營官兵調到慶州,也意味著朝廷要額外增加許多開支。
但這個與王巨無關,蔡挺也非是指這個額外開支,而是指酒。
“蔡公是認為縱然增加了三營官兵,華池縣力量仍很單薄,必須要將幾營官兵全部練成真正的強軍,那時候兵力雖少了一點,但是精兵強將,才能力保華池縣不失?”
“老夫正在此意,但想強軍,常規手段是不行的,首先朝廷似乎財政很吃緊,韓公不會撥出太多的錢帛給環慶路渡過這一難關,會撥出,可撥出的錢帛有限,然而用場卻很多。這一點錢帛不能交給華池縣,再說,如果強軍,用嘴說不行的,老夫意思你明白嗎?”
“下官會意,必須象下官那樣拿出一些實際的東西,三軍將士才樂意認真訓練,也敢於戰鬥。可是國家一是財政吃緊,二是蔡公必須顧全大局,如果專門調款項優待華池縣,其他將士必然不服,未起到好作用,反起到壞的作用。可這麼多官兵想調動起積極性,需要不少錢帛,那個酒就會成為關健。”
“中的也,所以老夫聽說西夏人禁酒,老夫有些頭痛了。”
“蔡公,勿用擔心,那個酒嘛……”王巨嘿然一樂,又道:“蔡公,請看好戲。”
“哦,有何妙策?”
“自有妙策,不過我正派人打聽具體的情況,等到訊息反饋回來,我就會有解決之道。”
“那老夫就放心了,另外再說一件事,聽說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