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部分(第2/4 頁)
也不是替兒子培養班底,王巨現在還小,也沒有那進入班底的資格。
趙頊奇怪地問:“父皇,為何想起來讓兒臣詢問這件事?”
“西夏果然不久後即將入侵慶州。”
“咦,王巨真有眼光哪。”
趙曙心中也是五味雜陳,兒子說得對啊,不要看人家小,去年就看出來了,但王巨將所有分析,所有西夏出兵的理由一一寫了出來,朝堂幾個重臣,還不能做出判斷。一大群宰相,竟然不如一個十八九歲的青年。
不能比,一比連趙曙自己也會慚愧。
實際趙頊還真沒有想那麼多,只是在心中慶幸,果然入侵,王巨這一關過去了,否則王巨會很慘的。
“另外再問他一件事,他上次說的那個鹽,朕有點想不明白,就算朕不顧國家鹽政收入,以本價調出大量解鹽到前線,然而這個差價,必然導致九成本價鹽流失出去,前線百姓不但沒有得到本價鹽,相反的,國家鹽政也受到了損失。”上次王巨在說,他在簾後聽,說得對能稱讚,說得錯,只要不失大體,他也不會責怪,畢竟歲數小了。
現在他沒有再將王巨當成毛頭小青年看了,既然說了,肯定有必行的理由,但他真想不明白啊。
“好,兒臣寫信問一問。”
“再讓他勿必申張。”趙曙又說道。這事兒不能傳,一傳兩府宰相丟臉,自己也丟臉。
“不會的,王巨嘴巴很嚴,姑姑那件事,至今無人知曉。”
“你姑姑也在胡鬧,”趙曙不悅地說,一個堂堂公主,居然能跑到了邊境,成何體統?這是運氣好啊,不然成了西夏人的俘虜,那才笑掉了所有人的大牙。
趙頊撓腦袋,也在好笑。
他又放下手,問:“父皇,西夏出動了多少軍隊?”
“眼下慶州還沒有得到具體訊息,不過自七月底,西夏人就在點集軍隊,估計兵力不會少。”
“環慶路有多少兵馬?”
“四十幾營吧,外加一些強人壯馬。”
“這樣啊,慶州會有危險的。”趙頊又說。
這也是王巨的第三關,他手下的將士變得更強大,但終不能與李靖部下相比,他與姚兕皆不錯,但合在一起,也必然不及李靖。因此非是敵人多多益善的,若是西夏僅派一萬人圍攻荔原堡與華池,說不定能讓王巨一口全部吞下。若是兩萬兵馬,那就看雙方的謀劃與指揮能力了。若是三四萬兵馬,王巨還是很兇險。
當然,這一戰挺過去,即便韓琦,也不敢否認王巨能力了,加上他與趙頊的私交,一戰過後,數月過後,青雲直上之時!
第二三九章都有手段
趙頊寫好了信,他也開府了,手下自有門人太監一干人等,只是不與大臣聯絡罷了。但這是他父親的旨意,聯絡王巨也無妨。便讓太監將信送向慶州。
隨後他看著西方的天際,隱隱有些擔心。
這種心態是很不對的,有人說自古帝王無情,這話說錯了,應當是這句話,有情便是無情,無情便是有情。
作為一個合格的君王,喜怒哀樂不能放在臉上,甚至不能放在心上。趙禎便做得很好,看似麻木無仁,實際卻做成了最受百姓歡迎的皇帝。
國家那麼大,那一天都會發生好的事,不好的事,好的大事,不好的大事,沉不住氣還行嗎?這種急躁的性格,才是趙頊在兩次大敗後活活氣死的原因。
不過他沒有遇到一個好老師教導,這些道理暫時還不懂。
然後趙頊便在想,這個國家怎麼了,內治那麼多問題,大臣不乾淨,財政困難,軍事更不行,讓一個小小的西夏一次次打臉。
並且讓他想不通啊,國家養那麼兵幹嘛的,養兵千日,用在一時,馬上開打了,朝廷居然不派兵相助。
苦悶之下,便與他的老師韓維交談。
韓維也一一做了回答。
“韓卿,你今天這番言論倒有新意。”
“臣不敢當啊,非是臣之意,而是介甫在信中與我提到的。”
“介甫?”
“王安石,這才是大宋的奇人。”
這時候王安石與歐陽修還有些交情,王安石母親死了,回江南守孝,孝期過了,中書召他回京城繼續擔任知制誥。不過王安石很精明,這時候不能去京城,為什麼,何謂知制誥,那是兩制官,也就是稽核官,相當於唐朝的門下省,只是比門下省權利略小一點罷了。然而朝堂上這些亂七八糟的事,草詔到了自己手中,是寫還是不寫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