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部分(第4/4 頁)
,但現在仍有許多地方想不明白。
因此又說:“子安,我服了。”
王巨道:“別高興太早,只能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孫公下,蔡公到了慶州,並且以後不會調走,最少西夏入侵前不能調走,方才能說是成事。”
自己能做的只能如此了,能不能成,那隻好看老天爺的臉色……
第二一二章行歌
兩個太監先去荔原堡,戰鬥的主力就在荔原堡。不過許多將士都害怕孫沔,大半支支吾吾不敢言,但兩人逼問,也不得不說,說了一部分,基本與葉指使所說的十分吻合。
於是他們又回到慶州。
雖然孫沔是高官,可自己是中使,代表著是皇帝,有權過問。但孫沔粗暴地說了一句:“老臣向陛下寫了辭呈。”
這便是士大夫纂造出來的祖宗家法,說趙匡胤臨死前留下三道遺囑,刑不上士大夫,不得加害柴家子孫,永不加賦。屁的話,試問柴榮的幾個兒子那一個平安長大了?趙匡胤殺了多少貪汙的文官?
況且他連遺囑都準備好了,還不立即扶持兒子準備接位?
至於那個永不用南人為宰相的碑文更好玩,趙匡胤朝時那有什麼宰相臺諫制度,玩來玩去,還不是三趙馬車,趙大,趙二,趙普。後面趙普玩廢掉了,又準備扶持趙三,結果趙大到了趙三傢俬會了幾趟後,就被趙二幹掉了。準確說宋朝的宰相臺諫制度是從趙匡義手中才出現雛形,宋真義時才真正完善。與趙匡胤有何關係?與永不用南人做宰相有何關係?
實際它們不是祖宗家法,而是士大夫心中的一個標準。
王巨含蓄地說了一聲,調走孫沔。可那樣,司馬光等人就滿意了?
司馬光的諫奏也不能全相信,許多諫奏是捕風捉影,誇大其詞。
不過歐陽修就是靠大嘴巴發家的,司馬光現在乾的事,他以前不知幹過多少回。司馬光那些說的可靠,那些不可靠,他還是能甄別出一個大概。
至少司馬光這次彈劾,十之八九是真的。
要命的是他與韓琦一起讓趙曙拖下了水,自顧都不暇,那有空拉孫沔。因此寫了一封快信給孫沔,信中用委婉的語氣請求孫沔致仕。
只要老孫一致仕,這件事也就結束了。
果然聽到致仕二字,兩個太監問都不敢問,害怕將老孫逼急了,這可是人家的地盤。
不過元旦也就要到來,自己兩人回到京城正是新年之時,新年新氣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