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2部分(第2/4 頁)
兵營和司馬從事就會附上一份詳細的資料,關於此人平時的表現,所作所為,都是會被整理到上面去。
自從江峰離開華州,華州首輔劉順門前門庭若市以來,總是有人接到關外北府的任命文書,去遼鎮或者是北府上任,心裡面知道劉順這裡的門路還是起作用了,不過也是有人歡喜有人憂。
雖然說華州求賢若渴,草包無能之輩也不會有什麼安排,華州的豪門大族,還有各個民衛裡面的讀書人,都把去劉順的府第上,稱作“登龍門”
後的獲得官職稱作“過龍門”,大明科舉,到最後能然後做官的文人士子實在是鳳毛麟角,而此時的華州選官途徑卻是容易了許多,能來求官的人,家族財力和勢力是一回事,也是要那個求官的人有些本事,都算是華州轄地之內有才能的人。
讓這些人做官,給他們一個政治的出路,讓他們更加死心塌地的為華州效力,這種劉順面試,密探和內衛武官稽核資格,江峰裁定的方式,簡潔有效,將華州境內的才俊之士,和各種力量更加有效的拴在了華州這個團體之上。
開科舉取天下俊傑,那是得到天下之後的情況了。
今人一聽世家子,總是有許多不好的聯想,認為他們總是為自己著想,不知道考慮民間疾苦,或者是隻為自己的家族和勢力賺取利益,把個人置於國家之上,不過綜觀歷朝歷代,名臣名相大都是豪門世家的出身,豪門世家畢竟有一個相對來說完備的教育體系,還可以接觸到許多的實務。
再者世家豪門出身的人並不缺錢,在任上對於貪墨和撈錢也會少些關注,這和現在的高薪養廉頗有些類似的地方,自從科舉取士以來,貧寒人家也有了進入統治階層的機會,但是這些人往往是窮怕的了,當官之後,本務不知道如何做,撈錢倒是放在首位。雖說也有名垂青史的清官,但比起整個的官吏隊伍來,可以說是稀少了。
明太祖朱元璋對於貪官都是剝皮充草的酷刑,可是官員貪墨依舊是無法禁絕,歷史如果按照正常的軌道發展下去,到了滿清的幾百年,凡是科舉出身當官的,無不是庸庸碌碌,專以撈錢為目的,凡是名臣,幾乎都是世家子,因為這些人好歹還通曉些實務,其他的大部分都是除了八股,什麼也不懂,一切都是以師爺所說的為準,那那裡是當官,分明是當豬。
歐洲文官選拔系統要比中國晚了千年,也就是在十八世紀左右才有真正的體系,其餘的時候,都是貴族子弟充任官吏,可也沒有出什麼亂子,華州如此的選拔人才,倒也是知人善用,人盡其才,目前的勢力範圍來說,所用的人材也只能是自己信用的人,那些普通的民衛民戶自然不在其列,只有那些真正和華州綁在一條船上,榮辱與共的人才在選擇之列,這些人無不是富貴之人,目前華州無法開科舉,只能是如此做了。
不過,有些事情還是可以保證的候選人的基本水平,比如說,富家和官家的子弟,大多是在華州的講武堂和其他的學堂學習過,這也是選官的一個不成文的標準,多少年後,有無這個學堂的資歷,還成為各級官僚能不能朝著更高的階級升遷的玻璃天花板。
—
但是,劉順真正頭疼的事情還不是選官,而是每天呆在府第中糾纏的商人們,這些商人並不是為了自己的子弟求官,而是有別的目的。
在華州的商人裡面,有個很特殊的群體,這些人有自己的武裝力量,而且和華州軍方的關係千絲萬縷,極為的密切。
他們也有海船,不過每艘海船上都有水軍和火炮,這些也都是華州允許的,並且在武器和人員的配備上都給予了一定的支援,華州水軍的軍官和水兵,如果退役之後,大多是會去做這種商人。
這些商人就是奴隸商人,目前的華州的農活主要是由自耕農和類似於農奴形式的朝鮮奴來勞作,完全沒有人身自由的奴隸目前只是用在大規模的工程上,不過對於南洋還有夷州的亞熱帶熱帶的種植園來說,對於奴隸的需求量還是很巨大,熱帶的農作物和經濟作物一年幾熟,用奴隸勞動是最合算不過的事情了。
隨著閩粵在南洋各島逐漸的深入,開闢的土地農莊越來越大,需要的勞動力也都是越來越多,偏偏這些人並沒有很強的軍事優勢,這時候就需要奴隸商人們出面了,奴隸商人們帶著自己的私人武裝力量驅趕土人,並且抓捕,然後作價賣給僱傭他們的莊園主們。
至於這次為什麼來找劉順呢?因為在遼鎮的那幾萬明軍的俘虜……
第六百一十一章 對於俘虜的處置
於華州的奴隸商人來說,最有價值的奴隸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