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9部分(第2/4 頁)
拖泥帶水,是因為他們也想借著日本的手,來試探一下中國的態度。
在英國國內,主要有兩種意見,一種是敦促中國對德國宣戰,從而讓中國收回膠州灣;另一種則是支援日本對德宣戰,從而將中國與日本的矛盾激化。
日本參戰“並不是履行日英同盟條約明文規定的義務,而是企圖以對英友好的形式,排除德國在東方的勢力,提高日本的地位”。
日本真正的用心是借參戰之名,行獨霸中國之實,‘在大陸上推行自己的領土擴張政策,尋求在亞洲的霸權和優勢。
日本宣佈‘中立‘前天即8月3日,日軍大本營即在佐世保組建了艦隊,並對陸海軍進行了動員和調動“8月15日日本,發表題為社論稱:‘如果日本想利用這個機會,把大軍運往中國追求其野心,則必將帶來使我國陷入危險之事件‘。
英國固然想看到中國的發展勢頭因為這次與日本的戰事而消失,未嘗沒有削弱日本的心思。
日本日益的表露出了獨立性,英日同盟只是日本的美麗外衣而已。
也就是說,拉攏中國加入到協約國對同盟國作戰,或是促使中日兩國陷入戰爭,成為了主流的兩種意見。
但看來,後者的可能性要大些,畢竟英日同盟對於當前的英國來說,還是無比需要的。
日本在通牒中寫道:“日本政府,鄭重地考慮了日前局勢,並和英國政府就英日同盟的目標之一——鞏固與維持東亞地區和平——充分交換意見以後,決定和英國共同採取有關的必要措施”,要求德國艦隊須立即撤離日本及“中國海”四周,不能擅離者立即解除武裝;“德國政府應在一九一四年九月十六日以前,將全部膠州灣租借地無條件和無補償地移交給日本當局,以便歸還中國”。並限8日內答覆,若遲至8月23日未接到滿意答覆,將“任事態自行發展”。
英國同意日本參戰,卻並未放過最後時刻限制日本的手段。8月15日,英國提議日英兩國共同向中國提出照會,寫明“保證歸還膠州灣”,遭加藤拒絕。
加藤說:“現在不能做出歸還膠州灣的保證,付出很大犧牲後取得之膠州灣,即令歸還,日本也須附有條件,例如延長滿蒙租借地及延長鐵路期限等,恐將成為主要條件”。
英國又於8月17日發表宣告,“據瞭解,日本的行動,除非保護日本在太平洋上的航線,將不使其越出中國海而擴及太平洋,而且不使其擴及德國在東亞屬地之外任何外國司地”。包藏禍心的日本外相加藤立即反駁:“這只不過是英國單方面的解釋”。
這是英日同盟開始走向轉折的關鍵一步,過去英國在華利益的維繫,常常要依靠日本,但是中華民國成立後,英國與日本在華利益都遭受了重大挫折。
英國更多的是憑藉經濟手段,而日本,則沒有這麼好過,而是遭到了中國的堅決打壓,這使得日本的對外政策出現了變化。
大凡謀一國之外交大政者,往往因認識不同而主張本國外交重點各異。一戰期間,與日本對外政策執行緊密相關之人物,也大致分為兩派:一派主張加強日英同盟,一派主張在擴大日英同盟的同時,也要逐漸增加日俄同盟比重,兼顧日法關係。前者以外相加藤高明為代表;後者以元老井上馨、山縣有朋。駐法大使石井菊次郎、駐俄大使本野一郎為代表。
美國朝野對日本參戰表示不安:、、等著名報刊紛紛指責日本趁火打劫,侵吞中國和德屬太平洋島嶼之意圖。美國政府對日本對德通牒一事表態說:對日本要求移交膠州灣並非為擴張領土表示滿意,但如果中國內部發生動亂而須採取某種措施時,希望日本依現有日美協定(指羅脫…高平協定)與美國政府進行協商;(四)法俄要求同日本締結同盟或者乾脆加入日英同盟以求日本尊重其在遠東利益遭日本拒絕;(五)即使與日本有同盟關係的英國,也幾次三番地對日本設定限制。
“日本要求是企圖趁歐洲各國無暇顧及亞洲之機,佔領該地,以便為延長十餘年內即將滿期的旅大租借地確保交換條件”。
8月23日——日本通牒限期已過,日本立即對德宣戰,並迅速展開了軍事行動。
日本海軍不顧中國方面的抗議,強行封鎖膠州灣。日軍任命神尾光臣中將為司令官,調動了以第十八師團為主力的陸軍5萬人,配備了數百門重型攻城重炮、山炮、野炮在內的火炮和多架飛機,從陸地進攻青島。
日本海軍出動了第二艦隊的60餘艘軍艦,由艦隊司令官加藤正吉中將指揮封鎖膠州灣和從海上攻擊駐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