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部分(第2/4 頁)
出色,汶萊共和**隊依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們付出了極大的犧牲,保全了撤退的英法澳新軍隊。
儘管智者見智,仁者見仁,反正這是一場大失敗,是“介於薩拉託加和新加坡之間,英國人遭受的最慘重的失敗”。協約國方面有人參戰,傷亡達人。在約50萬人的土耳其軍隊中就有281309人陣亡、負傷、失蹤、病死,或因病後送。加利波利半島戰役也是名人和聲譽的創造者和破壞者:基欽納無懈可擊的名聲被玷汙,費希爾爵士於5月辭職,接著不久丘吉爾下臺,漢密爾頓除回憶錄和回憶之外永遠與軍人生涯絕緣。然而穆斯塔法?凱末爾則福星高照,他被歡呼為“加利波利的救星”。
達達尼爾遠征的想法是很好的,實施的結果是可悲的。自始至終,它是一部一無所成而且盡放馬後炮的歷史。
5年在西線是相持不下和陷於僵局的一年。處於戰略防禦態勢的德國人,在從瑞士到大海一線的塹壕裡部署了近200萬軍隊,面對著約達300萬的協約國士兵。這是增強兵力的一年:英國遠征軍從10個師擴大到37個師,法國擴大到107個師;德軍在西線的戰鬥序列幾乎達到100個師。但這也是對不斷加強的塹壕體系、鐵絲網和野戰工事進行猛烈而無效的衝擊的一年。
協約國沒有最高統帥部,也沒有協調一致的名副其實的大戰略。霞飛統帥下的法軍,剛剛取得馬恩河會戰的勝利,仍受進攻作戰思想的影響。早在這年春天,霞飛即斷言他將在秋天打到萊茵河。
當時有多種戰略思想學派:溫斯頓?丘吉爾等人贊成“外圍戰略”,即運用英國的海上力量在歐洲翼側開闢新戰場;有些富於想像力的頭腦已在探索某種新武器以擊破機槍和鐵絲網的血腥統治;更多的人仍然認為藉助密集的炮火和密集的人群在西線實施突破是可能的。協約國置集中兵力原則於不顧,嘗試了所有的變通辦法,從而註定了醞釀中的一些計劃必然失敗。但是“西線”一般來說是占主導地位的。約翰?弗倫奇爵士和繼任的道格拉斯?海格爵士均同意霞飛和法國人的觀點,只不過稍加修改。因此5年以及隨後幾年,歐洲的年輕人月復一月、一批又一批地在無謂的恐怖中喪生,成了頑固不化的錯誤觀念的犧牲品。
這樣,5年西線的歷次會戰以大屠殺著稱而不是以勝利著稱。
不僅白人遭到了大規模的屠殺,黃種人也開始承受了大量的犧牲。
在汶萊共和國土著軍隊的示範下,英國動用了大量的印度軍隊,不過,讓他們沒有想到的是,印度軍隊起到了許多的負面作用,讓總參謀部無比的感激汶萊共和**隊,原來,黃皮猴子跟黃皮猴子之間,也是有區別的。
第四百四十七章 瞎扯淡
歐事研討會一直無比關注著歐戰戰場的東線與西線,西線代表著這個時代最為強悍的軍事鬥爭,而東線,則因為中國的惡鄰沙俄的參戰也受到了廣泛的關注。
而作為民國政府高層中極少數知道汶萊與李安生之間關係的人,也同時在默默的關注著汶萊共和**隊的表現。
到目前為止,汶萊共和國始終保持著四個師的兵力,在顯著的戰績背後,是無比巨大的傷亡數字。
六個自治領,澳大利亞與汶萊軍隊是傷亡最為嚴重的,到目前為止汶萊總共向英國輸送了11萬人的兵力,也就是說,當初頭兩批派往歐洲的7萬兵力,已經有半數以上的折損。
事實上,誰都心知肚明,要一直保持這四個師的兵力,不但這一開始的兵力將會全部換血,甚至損失的兵力有可能會是這四個師的數倍。
汶萊獨立團倒是得到了非同一般的待遇,他們不用做炮灰,而被用來完成一些小範圍突襲、偵查、埋伏等行動。
在正面戰場作戰,基本上都是炮灰,所以除了中高層指揮官有大量的華人與白人(當然是以華人為主),參與作戰的全部是土著。
他們註定要被消耗掉,這就是世界大戰的無奈之處,大英帝國的那些自高自大之輩,也已經死亡了四十餘萬,這一數字還在激增。
雖然汶萊土著並不能放在戰場的關鍵位置,但是用來消耗敵軍,還是相當有效。
不過,隨著戰事的白熱化,以及兵力的吃緊,英國更加的需要能夠擔當重任的戰場主力加入,澳新軍團與加拿大軍團雖然表現神勇,但是同樣承受了巨大的傷亡,無法提供更多的強悍武力。
這個節骨眼上,無論是協約國,還是同盟國,都無一例外的想到了中國,想到了華人。
這個世界上,除了白種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