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部分(第2/4 頁)
逐漸的出現在各個領域,熟悉飛機的能之後,勢必還會有更多的要求對飛機提出改進,擴充套件到各種型號。
目前的飛機制造廠就馮如與他的幾個助手,以及十餘名學徒,等到最近的這批訂單完成,飛機制造廠將迎來又一輪的擴張。
關於李安生提出的飛機發動機的研發,馮如深有同感,他本來就是個機械天才,也願意首先開發飛機發動機上頭,而飛機設計與製造由幾名助手完成。
經過接觸,李安生才發現馮如果然不是得虛名,是個貨真價實的機械天才。
這傢伙18歲到紐約攻讀機器製造專業,沒幾年時間就聲名鵲起,他通曉36種機器,還發明製造出了ōu水機和打樁機,他設計製造的無線電收發報機由於能良好深受使用者的歡迎。
馮如毅然從美國回來,加入到江南造船廠的時候,許多美國實業家都為之惋惜,認為美國失去了一名機械天才,一名天才飛機設計師、製造師。
為了爭奪制空權,歐美各國都在積極發展航空事業,他們拼命地網羅航空方面的專業人才,名聲大噪的馮如自然成為了他們百般拉攏的物件。
馮如能夠接受自己的邀請,毅然回國,實在是為了他的愛國心,想要在祖國施展一番抱負。
李安生也沒有讓他失望,提供了大量的便利條件,飛機制造廠的股份,除了江南造船廠那起決定作用的51,其餘的都歸馮如與他的幾個助手所有,他半分不要,不想佔馮如的便宜。
這是中國的第一家飛機廠,自然要掌控在國家手中,等到時機成熟的時候,才能實行民營化。
馮如這段時間從胖叮噹提供的許多資料上頭得到了不少的啟發,不僅是飛機設計,還有航空發動機的研發。
在飛機發展初期,發動機功率低、重量大,建造機體的材料大多是木材和蒙布。為解決升空問題,需要較大面積的機翼,以便在低速條件下產生足夠的升力。
李安生要想實現單翼飛機的研發成功,必須要研發出自重輕,功率足夠的航空發動機來,雙翼機有兩個翼面,機翼總面積較大,所以目前也只能使用雙翼飛機。
所以,高強度鋁合金以及航空發動機成為了李安生念念不忘的心頭大石。
好在木頭蒙皮的飛機價廉物美,能夠大批次製造,即便發生戰爭,也能夠用數量來堆,尤其是面對日本艦隊的時候,也將是一大岸防利器。
給他幾年的時間,製造出能夠攜帶數百公斤炸彈的轟炸機來,不管能不能俯衝,根本就不用再害怕日本艦隊。
航空母艦的時代是在二戰,還有二三十年的時間,李安生同時也打算發展海軍力量,至少現在,用大豆與小麥等糧食換取德國軍艦,便是一條路。
正當他等待德國回覆的時候,朱爾典終於按捺不住,忍不住找上來了。
既然用東北大豆與小麥換取德國軍艦,那麼,李安生募集的那近千萬兩銀子的資金,就暫時沒有了用處,朱爾典主動地替李安生著想了一下,這筆資金不要閒置起來。
朱爾典的意思,只要向英國訂造戰艦,那麼之前的那些衝突都可以既往不咎,這簡直就是在軟硬兼施。
哪有bī著來頂造戰艦的?
朱爾典是看中了整個中國的海軍重建計劃,一艘主力艦的服役,將會帶動一大批的附屬艦隻,以及港口、維修保養等方面的投入。
要是英國能夠收穫一整支艦隊的訂單,那麼朱爾典肯定會得到國內的誇獎。
同時,日本自己建造主力艦的意圖相當明顯,要是向中國推銷一艘主力艦,那麼很有可能會促使日本追加一艘主力艦的訂單,最好是就此掀起中日兩國的海軍軍備競賽,就如同英國與德國一樣。
用出售軍艦來分擔造艦成本,這是公認的事實。
大英帝國即便家大業大,造艦拼命地造,不僅成本,但是能夠省下些錢,用在自己的軍艦上,繼續拉開與德國公海艦隊的差距,何樂而不為。
“公使先生,聽說貴國願意幫助日本發展造艦技術,以便於日本自己建造戰艦嗎?”
“我們是否也能像德國許諾的那樣,由貴國幫助培訓大批造艦技師與工人,並且提供各種建造技術?”
朱爾典暗自腹誹,江南造船廠以及正在籌建中的中美合資的葫蘆島造船廠向德國派出了兩千多人的龐大勞工隊伍,進入到德國的各家造船廠,彌補了德國造船人手的不足。
德國正因為如此,才答應將來給中國造艦的話,順便培養一批造艦人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