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部分(第3/4 頁)
貿易大頭利潤落在日俄等國手中的現象再也看不到了。
到了今年這種狀況依然如此,沒有得到任何的改變,國際市場對大豆與小麥等糧食的強烈需求導致日俄的運輸脈絡也不敢有所阻撓。
為此,李安生給出的建議是用糧食來換軍艦,分三年付清。
德國是當世需求大豆最多的國家,由於殖民地遠不如英國多,也並不富庶,糧食出產也不多,對糧食的需求很旺盛,加上擴軍備戰,糧食也被列入了戰略物資儲備計劃,用糧食來換取軍艦李安生只是一提,朝廷也沒肯定,德國那邊已經舉雙手贊成。
李安生手上的農業恐怖分子規模龐大,從糧食貿易上頭獲得的利潤足夠支援養著這麼一幫不懂建設只懂破壞的人。
他們已經給世界範圍的糧食生產帶來了實質的影響,印度的糧食生產相比五年前縮減了25,南美則是10,埃及等北非地區也好不到哪裡去。
要不是中國的優質棉種種植還沒有形成氣候,恐怕連棉花的價格都要大漲。
大豆與小麥等糧食是價格比較高的,從去年的離岸成jiā價來看,大豆如今要五十多兩左右一噸,小麥則三四十兩不等米、甜菜與稻穀也成了搶手貨。
去年整個東北糧食生產量,李安生的手下估了一下,大概不會少於一千六百萬噸,而小麥等細糧產能,也不低於五百萬噸,真正實現了比07年的時候翻了一番。
本來,東北、華北等地的老百姓都是吃粗糧為主,在糧食大豐收的情況下,都改吃了細糧,所以說東北的老百姓對於程德全與李安生的功績是時刻不敢忘記的。
吃細糧自然能改善體質,這在從前是不敢想象的事情,粗糧都留給了那些剛剛闖關東的百姓,現在凡是到關外來墾荒的百姓,頭一年一律由官方免費供給每人三百斤的粗糧與五十斤的細糧。
這是為了防止穀賤傷農,也為了防止黑心外國糧商夥同國內的漢jiān買辦無良商人坑害東北的農民。
07年移民到黑龍江的百姓,基本上已經成功的還清了銀行貸款與債務,擁有了一定的糧食儲備,也有了些餘錢。
一些人多勢眾的鄉鄰,甚至結成了一個個的農莊,集資購買了拖拉機等農用機械,準備大幹一場。
08年的移民則有的還在為著糧食儲備奮鬥著,好些的也還清了債務,能夠添置些家當。
照這收成,再有十年,東北三省的糧食出產基本上能夠養活四萬萬人。
用大豆來換軍艦,也是筆劃算的買賣,避免出現穀賤傷農的現象,也能夠使得國內外糧商因為糧食產量驚人而聯手打壓收購價的現象有所緩解。
由德國方面負責裝運,按照離岸收購價40兩銀子一噸來計算,一千六百萬兩銀子,也不過是40多萬噸大豆。
優質小麥30兩一噸計算,50多萬噸小麥而已。
也就是一箇中型德國運輸船隊跑一趟的事情而已。
更何況,李安生的建議是分三年付清。
這幾年黑龍江一直堅持以糧食入稅,然後透過糧食jiā易所將糧食換成銀兩,官庫中的大豆儲備不下五萬噸,這還是在大量支援移民後剩餘的。
到明年開始,基本上靠著東北三省官庫中結餘的大豆與小麥,朝廷不用東北三省上繳國庫稅銀,應該能夠滿足支付軍艦所需。
其實德國每年需求的大豆多在數十萬噸,近年來隨著大豆用於工業生產的作用被發現,更是需求猛增,近幾年都是一百多萬噸的需求,將來也只會多不會少。
李安生聯絡了錫良之後,就此事溝通了一番,經過厚厚一打電報紙的討論,雙方共同上疏,將北洋海軍提督署設在葫蘆島,重建北洋水師。
如果德國方面願意接受這個大豆與小麥換軍艦的計劃,那麼購買的德國軍艦就先給北洋水師。
錫良當然願意將北洋衙從直隸總督手中搶過來,他又是深受朝廷信任的滿臣,自然有這個膽子上摺子。
當初奕劻與載灃等人極力將徐世昌調回中樞,在東北總督這個無比重要的位子上換一個他們信得過的錫良,也是看到了東三省日益重要的地位,以及糧食貿易帶來的豐厚財政收入。
李安生反而對徐世昌離任歡欣鼓舞,雙手歡迎錫良接任,錫良是個好官,難得的能臣,又清廉無比,堅持李安生留下的農業計劃,給了李安生用糧食換軍艦的底氣。
這也由不得朝廷不答應,不上繳國庫,不出海軍開辦費攤派,固然是讓朝廷的財政收入要縮水一部分,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