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1部分(第1/4 頁)
而且,這個國家離中國比較近,適合大量移民。
目前汶萊共和國正在有目的的按照計劃接納大量的華人移民,從江浙到四川,從雲南到廣東、福建,整個南方省份都在向汶萊遷移人口。
英國也注意到了這一點,但主要的還是歸結為汶萊當局的強烈野心,既要做土地大國,又要做人口大國。
這個一開始面積狹小的撮爾小邦,一貫的胃口就很好,反覆的折騰了美國幾年,終於買下了棉蘭老島的主權,這點,從一開始汶萊共和國要求加入到英國自治領之中,就能看出。
目前中國移居東南亞的條件已經成熟,中華民國自從與沙俄一戰之後,國際地位提高了許多,英荷殖民者也不敢任意的欺辱華人。
但華人地位的提升,還是要靠政府的努力,故而,李安生已經等不及了,他必須儘快上臺執政。
12月11日,袁世凱正式因病辭職,離開了中華民國大總統的位置。
按照臨時約法,由副總統程德全暫攝國事。
程德全於12月15日趕到京城,正式宣佈《中華民國約法》頒佈的日子定為明年三月,重新選舉總統。
這個選舉就很微妙了,程德全的意圖也很明顯,是要為李安生鋪路,為混合制改為總統制徹底的鋪平道路。
而接下來的一連串的人事任命,也讓許多人看出了玄機。
李平書出任江蘇省省長,廖仲愷出任廣東省省長,宋教仁出任福建省省長,林虎出任安徽省省長,徐紹楨出任江蘇省省長,而南京軍區司令的位子則落到了蔣方震的頭上,一時間,天下震動。
而12月16號,總統府再次經內閣副署,與陸軍部共同釋出了新的人事命令,岑春煊為廣西省省長,解冷為海南省省長,蔡鍔正式出任昆明軍區司令,而廣西則歸屬到了廣州軍區之中,廣州軍區司令落到了陳炯明的頭上。
陝西歸屬到了蘭州軍區防區,軍區司令為閻錫山,北京軍區則將山東、河南都包含其內,馮國璋出任軍區司令。王士珍出任北京市市長,曹錕出任天津市市長,與虞洽卿這個上海市長並稱為三大直轄市一把手。
這是個權力分配,在老袁之後,共和黨內部兩派,以及國民黨之間。
而12月17日,李安生也通電全國,宣佈辭職,準備進行總統大選。
算下來,還是程李系佔了最大的便宜,如今取消了總督職務,就只剩下內外蒙總督錫良這個過渡總督。但是程李系在省長與軍區司令上,還是佔據了不少席位。
加上蔡鍔、岑春煊、陳炯明等這樣與程李系關係很近的民主人士或者國民黨員,李安生當選為總統已經沒有太大的疑義。
這一連串的人事變動,就像是地震一樣,震暈了中華民國的官場。
這次的總統大選是間接選舉,由議會產生,程李系向來贏得大部分議員的支援,使得有心要競爭的人都紛紛打了退堂鼓。
隱居幕後兩年多後,李安生終於露出了他的爪牙,以及一部分隱藏起來的真正實力。
1914年的元旦,國會正式透過了《中華民國教育法》,同一天,程德全正式簽發總統命令,宣告這部法律正式透過。
“教育之目的以培養人民健全人格、民主素養、法治觀念、人文涵養、強健體魄及思考、判斷與創造能力,並促進其對基本人權之尊重、生態環境之保護及對不同國家、族群、性別、宗教、文化之瞭解與關懷,使其成為具有國家意識與國際視野之現代化國民。”
最為引入矚目的是其中的義務教育條例,民國政府規定,全國兒童自實歲6歲起,開始為期十年的義務教育,所有教育經費都由政府撥付,各級學校一律不得已各種名義向民眾收費。
1904年,清政府頒定《奏定學堂章程》,規定:“兒童自6歲起受蒙學4年,10歲入尋常小學修業3年。埃各處學堂一律辦齊後,無論何色人等皆應受此7年教育。”
義務教育自此在華夏大地生根發芽,而民國之後,雖然沒有明確提出,但是卻很好履行了前清遺留下來的任務,在很多省份都實現了七年義務教育,在東北,更是徹底的實現了七年義務教育,入學孩童還享受國民強身福利,也就是早中餐營養制度。
之前內憂外患,各級學校的建立和發展舉步維艱,許多偏遠地區根本就沒有辦法實現義務教育。
而這個法律的及時推出,也確定了民國政府以及地方政府的義務,實在窮困的地方實行義務教育,有兩個途徑,一是依靠上級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