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0部分(第3/4 頁)
李安生無比的警惕,尤其是他一手培植出來的中國民族工業。
他可不希望許多的家族企業壯大起來,造就了大批的富二代跟敗家子。
在特定歷史時期,“食利階層”不把其所得用於投資生產,而是把社會財富閒置或揮霍掉,對社會生產極不利,更有可能因為“食利階層”試圖獲得政治上的保障和權力,而腐化國家的統治階級,造成上下一氣,導致政權的更迭。
這是最需要警惕,最需要防範的,也必須要為此專門制定控制措施。
既然食利階層不可避免,那麼就要在利用這階層的同時,將這個階層產生的危害降到最低。
對於中產階級的塑造,李安生也不遺餘力,尤其是他在東北主政時期。
東北在有些方面跟美國很像,美國中產階級脫胎於農業社會,這個中產階級社會是由新的人民在新的土地上建立起來的。
美國的社會體制造就了美國的中產階級,而這又與其移民史相伴而生,新居民源源不斷地漂洋過海紛至沓來,來自各地的移民給新大陸帶來了不同於他們國內的那種等級森嚴的社會體制。
李安生所領導的東北迅速的在辛亥革命之後成為了最強大的一股力量,這不是沒有道理的。
由於糧食的高產,以及糧食貿易的熱潮,使得移民東北的貧困戶們都成為了小康家庭,甚至發家致富,他們開始擁有大量的土地,並且致力於新型的農業科技開發。
雖然李安生沒有透過類似於美國《宅地法》一樣的法律,但是還是在主政東北後,推出了一系列得土地政策。
第四百二十八章 人事大變動
美國在後世是個眾所周知的中產階級國家,舉世公認。
而美國真正走向中產階級發展的,吹響這個號角的,還是《宅地法》。
李安生是農科專業畢業,又多年接觸農業與農村發展,自然是深有體會。
1862年5月,林肯簽署了《宅地法》,規定每個美國公民只交納10美元登記費,便能在西部得160英畝土地,連續耕種5年之後就成為這塊土地的合法主人。這一措施從根本上消除了南方奴隸主奪取西部土地的可能性,同時也滿足了廣大農民的迫切要求,大大激發了農民奮勇參戰的積極性。
可以說,自由土地是北美建立新中產階級社會的首要條件。在歐洲,往往需要幾代人的努力才能獲得一點土地或一個農莊,而中國的農民更加的悲慘,他們成為富農都是奢望,但東北不一樣,東北有大量的土地需要開發,拿下外東北與西伯利亞之後,這種情況更加的明顯。
美國農業社會的獨特之處在於,市場的存在先於農場,歐洲的農場先於市場而存在,這樣就使農民依照傳統死死守住土地,無法變成美國式的農民企業家,而美國農場主的生產不僅自給自足,而且還進入市場。19世紀美國國內工業的興起為農業提供了市場,促使美國農業進一步商品化,另外,美國的農產品還進入了歐洲市場。市場經濟促使農業使用機器,並儘可能開拓更多的土地。這使得美國農夫沒有任何的歷史負擔和傳統的桎梏。他們的生活方式是絕對的個人主義的。由於他們沒有歐洲式的封建羈絆,他們是最熱心推進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的社會群體。
美國農業社會的民主傳統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也得以形成,而美國的農業社會也誕生了大量的中產階級。
東北走的正是這條道路,但又有所不同。
李安生處心積慮的打一場中俄戰爭,正是為了促進東北的工業發展,不僅是重工業,還有輕工業,這種直接的迅猛的刺激,使得大量的糧食轉向了加工行業,大量的人口轉向工業,從而產生進一步的利潤,來促使農業經濟進一步的深化。
與美國的道路有異曲同工之妙,這在中國其他地方是沒有的,而李安生也在進一步鼓勵關內百姓移民外東北,進一步開發外東北與西伯利亞,不僅能夠擴大這種農業社會,還能夠促進關內的狀況得到改變。
由於大量的人口遷移到東北,甚至是外東北、蒙古等地,使得關內的土地壓力減輕了許多。
有些地方甚至出現了地主找不到佃戶的現象,尤其是一些頑固思想嚴重,仍然不停進行土地兼併的地主。
農民土地短缺是由官僚、地主、商人對土地的大規模兼併和沉重的人口壓力造成的。無地或少地的農民主要依靠自身勞動力;年復一年地以落後的耕作方式進行生產。在沉重的地租剝削下;處於入不敷出的艱窘境地。由於土地短缺;特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