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部分(第2/4 頁)
不希望換個首相就弄得朝廷大傷元氣。
越羅點頭,“王相顯然也明白這一點。”
而且王霄跟李定宸比起來,還有另一個顧慮。常言人走茶涼,但身處他這個位置,則更加危險。古往今來,至高位者,少有能全身而退的。被彈劾、去職、議罪、貶謫、甚至株連九族者比比皆是。
王霄如果想走得體面一點,不可能不考慮這些,做起事來,自然也會有些束手束腳,擺佈不開。
再加上,站在他那一邊的人正在逐漸減少,轉到李定宸這邊來。此消彼長,要在這個過程中將王霄壓下去,並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哪怕目前看來,李定宸還隱隱處在下風。
李定宸好像是喜歡上了讓朝臣自由發言的感覺,針對監軍一事,再次下旨命朝臣暢所欲言,甚至還把旨意頒到了下面,讓出外的臣子也有機會參與此事。由此引發了第二輪的朝堂爭論。
武將手掌重兵,一向都是皇帝忌憚的物件。歷代皇帝吸取前朝教訓,漸漸形成了以文制武這一套方略,是很有道理的,自然也得到了許多文臣的擁護。
但也同樣有人理智的點出,以不知兵的文官領軍,若戰事爆發時胡亂指揮,反而可能會釀成禍患。這同樣也是前朝留下的經驗教訓,不可不察。即便只是監軍,若武將受制,也很難發揮出軍隊的戰力。
大秦的邊境線很長,九邊防守的壓力本來就很大,若再壓制武將,反而可能會出問題。
尤其是現在沒出過問題的幾個軍鎮,明明沒做錯什麼,忽然頭上多了個祖宗,會不會因此以為是皇帝不信任他們,由此與朝廷離心?
第86章 去看熱鬧
因為上一回的大規模爭論,朝臣們隱隱被分成了幾個陣營。
第一部分是王霄為首,認為應該壓制武將的官員。本來因為王霄的地位,以及他這麼多年來有意識的梳理,朝堂上持有這種觀點的官員是最多的,但後來李定宸展露出不同想法,很多人便紛紛倒戈,勢力大不如前。而上一回的爭論以他們為首,最後的結果卻是不了了之,士氣也隨之大降。
與之相反的是站在李定宸這邊的官員,其中以年青一代居多,銳意進取,對建功立業還有著強烈的野心。因為有皇帝撐腰,風頭正健。
第三部分則是如蘇燁那等得過且過,並不希望朝廷亂起來,在其中和稀泥的。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別有用心,想渾水摸魚的人,同樣混在其中,搖旗吶喊,希望局勢越亂越好。
現在因為又一場爭論緊隨而來,且同樣涉及兵事,這些官員們自然大都留在了原本的陣營之中,繼續彼此針對。
不過,這一回,李定宸不打算拖時間,讓他們曠日持久的爭下去了。
畢竟這種事情,時間長了,很有可能就會釀成黨爭。無論最初的目的是什麼,一旦有了朋黨,就會變成相互攻訐討伐乃至構陷迫害,偏離原本的目標。時間一長,朝堂必亂。
所以經過幾日的醞釀之後,李定宸便在朝會時將此事提了出來,讓這些朝臣們當庭討論。當然,為免人太多而造成雜亂,他選擇的並不是大朝會,而是隻有幾百官員參加的常朝。
即便如此,這麼多人你一言我一語,還是顯得十分雜亂。
但李定宸並沒有喝止,而是興致勃勃的看著他們將個朝堂幾乎弄成鬧市,心下頗覺有趣。皇后說得不錯,就算這裡站著的全都是國之棟樑,舉國之力挑選供養出來的精英人物,但吵起架來,與潑婦罵街也並無不同,最多引經據典,罵得含蓄些。
不……也許還是有些不同的。
在最初的雜亂過後,李定宸敏銳的意識到,各個陣營的領頭人物,已經開始不著痕跡的收攏自己這邊的人員,沒讓他們繼續陷入毫無意義的爭執之中。
畢竟都是聰明人,而且並非沒有組織。有人居中排程,堂上的辯論逐漸從混亂轉向有序,但針鋒相對的氛圍卻更濃了。
九層丹陛之上,真是個好位置。只要用心,下面發生的一切都盡在眼底。誰與誰有關,誰與誰有仇,行止間多少都會露出一點來。沒在這個位置上待過的人,恐怕根本想不到。
李定宸有些明白為什麼古時那些不乏才能的君王最後為何總是會變得狂妄自大、英睿不再。站在這樣一個位置上,那種一切盡在掌握的感覺,既能令人上癮,也可矇蔽人的感官,以為自己當真無所不能。
但也許是因為他孩提時就在這個位置上長久的坐過,那時心中沒有志得意滿,只有滿心惶恐,所以即使現在已經可以掌控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