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9部分(第3/4 頁)
才能,這就需要赴任的太守能善於發掘人才,心胸豁達,經驗豐富,然以臣之見,王連、王文儀便是最佳人選。”
“南陽王連?”
王旭倒是聽說過此人的名聲,想了想,應允道:“好,便依你們二人之言,儘快通知王連赴任,但有所需,儘量滿足!至於海軍將士的訓練就暫且交由範統負責,交州軍上下全力協助,鎮東將軍陸遜亦要督辦擔責。”
“諾!”
諸葛亮和龐統應命而去,王旭卻獨自坐在殿內怔怔出神……
此事後不到半月,諜影對武都太守彭羕的調查也傳回襄陽,凌婉清親自彙報,落實了其荒廢政務、出言不遜、辱罵同僚的罪責。最重要的是。他在武都那個敏感之地無作為,間接導致不少歸附的族群心生厭惡,有離心的跡象和舉動。好在發現的早,暫時未造成嚴重後果。
可即便如此,王旭在聽聞後也是大怒不止,即刻下令將其革職免官,貶為庶人,永不錄用,同時急令名臣程畿倉促奔赴武都就任。務必穩住形勢。
與此同時,他有意稱帝的訊息也越演越烈。魏、吳兩國開始大肆散播鼓動,公開發布榜文斥責。
名存實亡的天子也頒下聖旨,削掉王旭的楚王封爵,收歸所有權利。並勒令楚國各州郡即刻脫離楚王宮管束。
一時間,各地文武全部都將視線投向靜默的楚王宮,等待楚王的還擊,他們同樣擔心楚王究竟會怎麼做!
事實上,楚王宮遠不如表現出來的那般平靜,在京的尚書檯群臣連日集議,商討可能出現的突發狀況以及應對之法。
此時的形勢下,王旭不稱帝是不行了,已經走到這一步。如果服軟,那麼後續的隱患將多不勝數,並且魏國和吳國都不會放棄這樣動搖楚國凝聚力的機會。楚國需要一個立足的理由。
至於尚書檯商討的問題,主要則集中在稱帝后必然面臨的影響。
經過數日的密議,尚書檯迅速落實了計劃。
遠在涼州的西方軍團和白虎軍團暫停統一境內各族部落的軍事行動,全面管制涼州各地。
鎮南將軍鄧芝親赴交州,南中邊軍大部調往交州,進駐各要害城市。交州軍進入全面戰備。部署爭對吳國的防禦。
西軍全線退回益州腹地,入住成都、江陽等各處重要地區。太尉徐庶秘密前往益州主持大局。
大將軍趙雲奔赴函谷關,左尚書令郭嘉奔赴幷州,右尚書令龐統奔赴雍州……
可以說,整個楚國的軍隊幾乎全部動用。
接下來兩三個月,楚國除軍隊外的一切重大事宜都被暫時擱置,高層將所有的精力都用到了稱帝一事。
這期間,楚王宮沒有發出任何聲音,沉默到令人詫異。
百姓不解,各方文武官員同樣不解,各種議論傳遍大街小巷,可楚國官吏接到的命令卻只有一個,不準管!
這種寧靜中帶著混亂的氣氛,一直持續到公元二一三年十月初八!
這注定了是個被歷史銘記的一天,註定了其不平凡,當百姓仍然如往常那般從睡夢中醒來,走上大街的時候,目光再也無法從那些榜文上移開。
楚王明確要稱帝了!
每一張榜文都寫滿密密麻麻的內容,上面陳述了楚王對天下、對百姓的功績,同時也揭露漢末以來的朝綱失統,甚至將諸侯割據的本質也一一寫明,百姓知道的,不知道的,全部都用簡要的語言揭露。
至於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段,則是王旭的自述,核心只有一個!
重整河山,重振華夏!
楚王宮長達三個月不出聲,可一出聲就掀起驚濤駭浪!
早前人們只是猜測,只是推敲,無論他們怎麼議論,傳得多麼邪乎,可終究與楚王親自承認完全不一樣。
數日後,魏、吳兩國很快做出了反應。
天子下詔,號召天下所有人共討楚王。
曹操親手草擬討賊繳文,擬定明年三月揮軍伐楚!
吳國出於利益,為合力打擊楚國,同樣宣佈遵從天子命令,以漢臣的身份討賊,與魏國共同起兵。
兩國都是以漢臣自居,以奉天子命而為,當真營造出一幅大漢仍在,共討叛逆的景象。
同時,很多老人和腐儒被兩國找了出來,這些讀書人不明國事,但卻引經據典,慷慨陳詞,沒日沒夜地書寫文章,整日四處聚眾宣揚,幾乎將楚王罵得體無完膚!
這不僅僅是魏國和吳國,楚國境內也逐漸冒出不少這樣的人,還有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