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9部分(第2/4 頁)
然不敢胡思亂想,畢竟他們的目的地是原本屬於他們自己的城市,他們帶領著五千軍重新收回那些小城,用得著火器嗎?
同一時刻,蘇遊命薛萬徹對從劉方塢堡中俘虜的敵人進行了分類,選出其中五百餘人編入了他的騎兵隊中。
按蘇遊的理解,重騎兵克步兵,輕騎兵也克步兵,而步兵的作用只表現在攻城戰中。
問題是,現在蘇遊攻城的方式很大程度上都藉助於火器,所以雲中軍步兵的作用只有防守一途。
就目前中原的戰爭來說,蘇遊並沒有大量使用步兵的機會,事實上以後要與突厥人在草原中作戰,步兵也沒有任何優勢。
基於對未來的部署,蘇遊最迫切需要發展的還是輕騎兵。
輕騎兵可以克步兵,同樣也能克重騎兵。——重騎兵的人和馬都裝備甲具,負重太大,在持久力和速度上對輕騎兵並沒有優勢。
蘇遊未來想要對付突厥人,肯定不能使用火炮,同樣也不能使用重騎,用步兵就更不可能了。
剩下唯一的選擇,也就只有輕騎了。
蘇遊現在有兩個養馬基地,一個是在南中的臨滄,一個是新近才建立起來的遼東。——把遼東列為養馬基地,只是蘇遊的無奈之舉罷了,畢竟歷史上遼東並不產馬。
中原主要產馬的地區是河曲,但蘇遊不確定自己與突厥人的戰鬥會不會等到自己奪下河曲之後;不管怎麼說,他迫切需要自己的輕騎兵能夠強大起來,任何時候也不怵與突厥人在草原中作戰。
河曲地區,此時李玄霸已開始與梁師都交上了手;隴西地區,李世民在扶風郡大破薛仁杲,他一直追擊到隴山方才收兵。
而後,薛舉親帥大軍進犯長安,前鋒斥候出現在了岐州,距離長安極近。
李淵命令敦煌公李世民率八總管兵十餘萬迎戰薛舉,按照李淵的既定方針,李世民到達前線之後便愛死命士卒深溝壁壘,準備與薛舉率領的秦軍打一場消耗戰。
李世民帶領十萬大軍,每日消耗甚巨,好在唐軍入主關中之後,趁機奪下了幾個大糧倉。
太倉和永豐倉中的糧食,足夠李淵二十萬大軍食用一年,所以糧食對李世民來說根本就不是個事。
薛舉的秦軍卻是遠道而來,又以騎兵為主,所以他們每天需要消耗的糧草也並不比唐軍的少;更要命的事,薛舉控制的地盤只有區區四個郡,不但狹小,而且貧瘠。
李淵制定出與薛舉拼消耗的計策,根據的是當年司馬懿與諸葛亮的故事。
問題是,當年諸葛亮的蜀軍並沒有什麼戰馬,這才被司馬懿的深溝高壘、高築營寨所拖垮的;可薛舉的秦軍中有大量的騎兵,他的軍隊組成顯然與當年的諸葛亮不一樣。
在與李世民對壘中,薛舉不斷派出千人隊的騎兵隊伍繞過唐軍的大寨,迂迴唐軍後方騷擾糧道;有膽大的甚至衝到了長安附近,燒殺劫掠一番再揚長而去。
薛舉的騎兵千人隊以騷擾戰術不斷進攻唐軍,使得原本立於不敗之地的李世民竟然在拼消耗上敗給了薛舉。
面對薛舉的游擊戰術,李世民實在找不出好的防範措施。
而薛舉的騎兵衝到長安附近燒殺劫掠的訊息更是使得長安朝廷震動,李世民的聲望也隨之下降;李淵用人不疑,自是百般為李世民辯解,但後者年輕氣盛,哪裡受得了這麼多委屈?
作為次子的李世民,要想得到李淵的認同,只能表現出自己的能力來。
在這亂世之中,只有開疆拓土才是最大的功績,李世民終於決定置之死地而後生。
“既然沒能與秦軍拼消耗,那就和薛舉決一死戰吧!”
對李世民的這個決定,劉弘基、殷開山、李安遠、慕容羅睺,包括行軍總管劉文靜都沒有反對。
這些武將被困在營壘裡無仗可打,早就憋得發慌了。
對李世民出戰的決定,他們自是雙手贊成;劉文靜為人謹慎,他本贊同李世民深溝高壘拒不出戰的決策,可這個計劃不行之後,他也只能想別的辦法了。
隨後李世民率領大軍出營,在淺水原佈陣迎戰薛舉的秦軍。
隴西是隋朝地養馬之地,故而秦軍多為騎兵,針對這一點,李世民採用了防守反擊的策略。
在列陣之時,李世民將步兵集於中路,將騎兵放在後方;兩側的兵力最多,卻多為進關中時方投靠於唐軍的各路人馬,他們人數眾多戰鬥力卻不見得有多強。
李世民將他們安排在兩翼,是為了迷惑薛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