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部分(第3/4 頁)
文字獄株連甚廣,令人心驚膽戰,結果導致全國上下一片風聲鶴唳,中國“萬馬齊喑”的局面就是從那時開始的。
滿清統治下的文字獄,如同黑暗的歐洲中世紀一樣,思想領域實行強控制,不光政治文化的書籍要禁,就連科學技術的書也不放過,《幾何原本》、《天工開物》大批明代的科技成果或毀或棄,只要和官方的程朱理學不統一的,都要禁止。
這其實就是“文藝復興”為什麼不能在中國出現的原因。
康熙和乾隆兩位大帝對中國思想領域的“文化大清洗”,是他們一生最大的汙點和罪行。
而光緒皇帝在位期間,能夠下詔允許報紙“指陳利弊”、“中外時事,均許據實暢言,不必意存忌諱”,這樣的胸襟和氣魄,是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根本不能比的。
就象祭文當中說的,如果光緒皇帝變法時不是一意求快,而是得到老成持重之人輔弼,走一條穩健的道路,中國可能就是另外一番樣子了。
那樣的話,對廣大的黎民百姓來說,也許是一件好事。
最起碼,中國不會經歷“內亂”和“外侵”的雙重痛苦。
(三百九十七)“農業部長”孫中山
在兩宮下葬完畢後,中外各種報刊媒體都進行了廣泛報導,而李鴻章隨後又以“華夏共和國執政”的國家元首身份向全國發布通告,說明“天下萬民,無論滿漢,皆炎黃之裔,當不分尊卑,親如一家”,這樣一來,果然收效甚顯,孫綱最為擔心的滿族旗兵暴亂的事,並沒有發生。
這樣一來,對他以後改革軍制,重整全國的陸軍的行動,就少了許多的阻礙。
在“華夏共和國”成立後,各國使節紛紛前來道賀,並遞交國書,表示承認“華夏共和國”zf為中國唯一的合法zf,“華夏共和國”從此取代了清朝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也得到了世界其它國家的承認。
對於清朝和西方列強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國內有很多人都希望藉此機會不與承認,或者同列強修訂條約,但是李鴻章和他們政務院“八大參政”商議後,大家都認為“國家甫定,國力未充,若此時貿然廢約啟釁,徒增禍亂,與事無補”,“莫若忍辱含憤,奮起直追,以期富國強兵,十年之後,抬頭相見,再圖收我利權”,李鴻章考慮再三之後,決定還是先承認清朝和列強簽訂的各項不平等條約,“以與友邦敦睦為基礎,求與泰西各國相安無事,為國家求得養息之機”。
李鴻章做出這個決定,內心其實也是很痛苦的,他也知道,這樣做會挫傷很多人的愛國之心,但他又不能不這麼做。
畢竟,國家之間的地位,是由國家實力決定的。
以中國目前的實力,尚不足以與列強抗衡,無論民氣如何高漲,民心如何思奮,有些事情。不是光有民心民氣就能解決的。
在“兩宮國葬”之後不久,產生的“穩定效應”就慢慢顯示出來了。
在“己亥之亂”剛剛爆發的時候,清朝駐蒙古的烏里雅蘇臺將軍和庫倫大臣一開始支援滿清王公親貴“討逆”(蒙古還有“蒙古八旗”),但在“討逆軍”迅速失敗地情況下開始猶豫觀望起來,在俄軍大舉入侵東北之後,蒙古方面一度有倒向沙俄的傾向(俄國人在蒙古王公當中“活動”可不是一天兩天了)。但由於中**隊大勝俄軍,蒙古方面馬上就斷了“親俄”的念頭,想加入新成立的“華夏共和國”又怕因為和從前和滿清太“親密”的關係遭到“清算”,現在,當“兩宮國葬”的訊息傳到蒙古之後,蒙古方面終於放下心來,對外發表通電“擁護共和”,表示“蒙古接受中國管轄,不管中國政體如何變更。蒙古都是中國領土”,並宣佈“蒙古八旗”軍隊“改旗換幟”,聽從中國zf地調遣。
繼蒙古之後。****地方zf也宣佈“****為中國之一部分,雖中國中樞更迭,國體有變,****為中國之土不變”,並和蒙古地方zf一道,派員到北京“共商國是”,中國由此避免了一場********的危機。
但這也讓孫綱明白了,如果沒有強大的軍事力量做後盾,中國就不可能保住現有的國土。更別說有一個和平安定的發展環境了。
曰本人說地那個“強兵”是富國之本。以“強兵”為先。也不是一點道理沒有地。
“華夏共和國”中央zf成立之初。因為“己亥之亂”地關係。原先地前清官員大多星散。新地國家機構成立之後。只有少數官員回來“報到”。在這種情況下。李鴻章和“八大參政”商議後。決定從各省調集“能員幹吏”充實中央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