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部分(第4/4 頁)
寒心,這些“精英”們的思想行為因為受到“傳統固定思維”的限制,本能地有些“排斥”(不是所有人都這樣)西方的政治模式,可如果是一種類似“變通”的“中國模式”的話,他們還是可以接受的。
按中國人的說法,“共和”其實並不是西方的首創,早在幾千年前的周朝,中國就已經有了。
西周時期,周厲王暴虐侈傲,專利作威,寵信佞臣,國政日非。國人對厲王非常不滿,開始發起了牢騷(叫做“謗王”),厲王大怒,命衛國之巫監視國人,有“謗”者殺,致使諸侯怨恨不朝,國人不敢談論政事,“道路以目”(史稱“厲王止謗”)。大臣召穆公虎進諫,指出“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周厲王仍不聽。經過三年,國人憤而起義,攻襲厲王,厲王逃奔到彘(“流於彘”)。太子靜藏在召穆公家,被國人包圍,召公以自己之子代替,太子靜才得以倖免於難。
厲王出奔後,由大臣召穆公周定公共同執政,號為“共和”。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是為中國古史有確切紀年之始。共和十四年,厲王死於彘,周召二公共立太子靜,是為周宣王,“共和”乃告結束。
這段歷史,就是後世的中學語文課本收錄的“召公諷厲王止謗”故事,對後世的學生們來說,是再熟悉不過了。
而大清朝現在的情況,和周朝“當年”的情況還真有些差不多的說。
孫綱這時在心裡暗暗佩服張之洞,您老人家真是太有才了。
(三百二十三)針鋒相對
如果張之洞的想法能夠實現,由李鴻章以“共和”之名執政中國的話,中國應該可以很快的從混亂狀態中恢復過來。
畢竟,“中興名臣”李鴻章的個人威望,現在至少孫綱是不能比的。
而由李鴻章“主持大局”的提議,又是地方實力派代表人物的張之洞和劉坤一提出來的,地方和中央在這個時候難得能夠達成了一致,對中國以後的發展來說,也是一件好事情。
中國自太平天國起義以來形成的中央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