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部分(第2/4 頁)
歷次戰役;而趙讓更早,細論起來,趙讓的資歷甚至超過鍾韶,他也算是跟隨李誠中最久的一批人了——他是老酉都二十三人之一!
韓延徽是幽州人,家裡也算幽州高門。其父曾經累任薊州、儒州、順州三州刺史,但因為沒有掌過兵,所以算不得真正的豪門。這個年輕人是馮道在平州刺史張在吉幕下效力時認識的,因為其父與張在吉交好。由是推薦至平州刺史府歷練,算得上一個“官二”。但這個年輕人並沒有富家子弟的紈絝性子,反而才學不俗、談吐驚人,深得馮道推崇,兩人平日常有書信來往。
韓延徽透過與馮道的聯絡。知道了李誠中在營州的所作所為,其他倒也還罷了,但李誠中所倡導的重振大唐的口號卻深得韓延徽之心,如果用後世的話來評價韓延徽。此人應當是個“大漢族主義”者,對於大唐恢復對關外各族的正統宗主地位有著非同一般的熱血。因此。韓延徽主動向張在吉辭官,單騎走馬來到柳城。投奔李誠中。
在馮道不遺餘力的舉薦之下,韓延徽被李誠中看中,隨即進入營州軍總部,又經過一個月的白狼山軍校培訓後,從此脫下儒衫,成為了一名軍官,被任命為總部教化司考功處錄事。這次調任懷約虞候聯席本部,李誠中指定韓延徽輔佐鍾韶,是為八虞候之第二人。
柳城事變之後,趙元德既沒有做出解釋,也沒有予以致歉,只是要求李誠中將趙氏子弟全部送回幽州。或許趙大將軍拉不下臉皮向李誠中低頭,更或者他壓根兒沒覺得這件事有什麼差池,甚至還有可能他認為只是李誠中的刻意誣陷,不管怎樣,就是沒有隻言片語表露他的想法。當然,李誠中沒有跟趙大將軍繼續打官司,因為周知裕的回信中描述了當前盧龍軍在滄州一線所面臨的艱難困境,所以李誠中還是忍下了這口氣,他將崔成和趙橫遣送出了營州地界。
當遣返崔和及趙原平的時候,兩人的態度卻令李誠中感到驚訝。
趙原平憤怒的表示,他不會就這麼揹負著罵名灰溜溜的回到幽州,他是一名純粹的軍官,從來沒有參與過任何勾心鬥角,他的志向是在戰場上,他要用自己的浴血奮戰表明自己的清白。
崔和也不願回去,因為在後勤事務上表現出來的天分,崔和在後勤處這一職位上如魚得水,贏得了所有後勤處軍官包括趙弘德的讚譽。如今的他很享受作為一名後勤軍官的生活,更享受同僚們尊敬的目光,或者可以這麼說,崔和終於找到了自己二十多年以來一直夢寐以求的理想之路,一想到繼續回去無所事事,崔和就感到沮喪,當然,他的抗議遠沒有趙原平那麼激烈,他只是懇求趙弘德幫他求情,希望能夠繼續留任。
當姜苗代表李誠中與趙原平和崔和談話,並問及趙大將軍的要求該如何應答時,兩人都表現出了相同的態度,趙原平的原話是:“某不管那麼多,某要打仗!某沒有錯,為何要某回去?”崔和的回答則要技巧一些,他說:“某是營州軍的軍官,姑父恐怕還管不到營州軍吧?”
於是李誠中點頭,兩人繼續留在了柳城,並且為自己的表態和立場贏得了晉升。趙原平出任懷約聯軍騎兵一營甲都都頭,崔和則因為後勤方面的天分而更進一步,被任命為虞候聯席本部的八虞候之一,主管後勤事務。崔和的晉升就實職來說相對而言要更大一些,原因很簡單:營州軍草創,擴張太速,文職軍官極度欠缺。
事實上,懷遠條約虞候聯席本部的設立,形式上是李誠中模仿後世外軍的軍事理念,實質上卻是一個大的董事會機構。本部虞候就是董事會的董事,目前的八名虞候就是八名懂事,都虞候鍾韶就是執行董事長。懷約聯軍以八名懂事的會商來決定進向和行止,擬定決策,決策定下來後,再交由下屬作戰機構制定計劃,然後由聯軍各部具體實施。
虞候聯席本部中的席位除都虞候外沒有先後排名順序,但在發言權上卻存在著大小區別。營州軍作為大股東,佔有五個席位,所以營州軍方面的五名虞候實際上佔有壓倒性的話語權,但這種話語權並非絕對,他們也應當考慮作為唯一小股東的契丹方面的意見。只不過契丹方面三個虞候也並不抱團,所以讓營州軍徹底主導了懷約聯軍的走向。
乞活買雖然還是烏隗部的俟斤,卻已經失去了對烏隗部的控制,或者說,失去了軍隊主力的烏隗部已經基本處於迭剌部滑哥兄弟的控制之下。因為烏隗部在鹿鳴窪的慘敗,烏隗部各長老已經不服乞活買的統轄,他們各自分別投靠了迭剌部滑哥兄弟等人,架空了乞活買的俟斤之位。所以在虞候聯席本部中,乞活買的話語權甚至比不上安端全和蒲敵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