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部分(第1/4 頁)
李誠中也是一陣感動,道:“裴大夫事渤海以忠,待大唐以誠,數十年如一日,此心可告上蒼!此乃渤海之福、大唐之福!”
高堯義得悉了營州軍不到三千人大破渤海招討軍萬人軍陣的事宜,此刻在一邊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忽聽李誠中向他問候“大將軍安好”,連忙應道:“都督安好。”隨即一臉慚色:“高氏愧對渤海、愧對大唐,願領都督責罰。”
李誠中安慰道:“至少大將軍立場堅定,不附叛逆,這番忠心和見識,就不愧對高氏先祖。”又笑道:“早就聽說大將軍家風甚是嚴謹,今日一見,果然如此,生得好兒郎啊!不僅有個在我手下獨擋一面的高明博,還有一個衝鋒陷陣的好軍將!聽說剛才城下衝殺敵營的那位勇將便是大將軍的大郎,卻不知喚做什麼?”
高堯義聽李誠中誇獎自家兒子,心裡美滋滋的,忙道:“都是都督訓導得好,九郎才有如此出息……都督說衝殺敵營的莫非是某家大郎?喚作高明燻,現居右領軍衛中郎將一職。”連忙讓人去傳高明燻來見。
高明燻剛整理收攏完軍士,正在趕來的路上,不消片刻工夫便來到李誠中面前,李誠中剛才已經對他馬踏渤海招討軍大營的英姿印象深刻,這時到了近前再看,虎背熊腰一身彪悍之色,點了點頭,道:“果然將門虎子,不知小高將軍可願到我帳下效力?”
高明燻一愣,隨即大喜,渤海國豪門上流都有著濃重的崇唐情結,能夠擔任大唐的官身,實在是一件榮耀之極的事情。他雖然是一衛中郎將,但能夠走出渤海這片狹小的天地,到更高的舞臺一展身手,當真是願意到了極點,當下不停點頭,喜得都不知道該說什麼好了。
懷約聯軍如今只有兩個暫編騎兵營,兵力不過一千,很是單薄。對於這支由別人支付軍費,供自己調遣的軍隊,李誠中還是比較喜歡的,所以他決定將渤海國也拉進來,將懷約聯軍壯大。而像高明燻這樣的渤海軍將,其對大唐的忠心是很高的,甚至可以直接帶兵,只需經過白狼山軍校培訓便可,主要還是為了讓他熟悉和融入營州軍的體制之內。
眾人簇擁著李誠中進城,邊說邊行,李誠中問高堯義:“大將軍兄長參與謀逆,如何處置,大將軍可有成議?”
高堯義嘆道:“家門不幸,俊義這些天茶飯不思,實在是左右為難。思量之下,終是無法計較,還請都督處罰就是,一應罪責,高氏不敢推諉。”他不敢有所提議,既為避嫌,也是無法可施。高堯仁和高堯智都是他的嫡親兄弟,像這種謀逆大禍,處罰輕了人言可畏,處罰重了,他又不忍心,所以只好乾脆來個“聽憑處置”。
李誠中轉頭問裴頲:“裴大夫以為如何?”
裴頲對這件事情已經有過比較成熟的思量,對高堯仁和高堯智的處罰既要考慮高堯義和高堯禮所立的大功,顧及高氏顏面,又要為今後處置朱氏、金氏、崔氏等叛逆確立標準,是需要折中的,因道:“都督,此等謀逆大罪,按律當誅全族……”
這話一出,一旁的高堯義和高堯禮都是渾身一顫,卻聽裴頲續道:“但大將軍和太守都勤王有功,對高氏的罪責判定可以功過參量。某意,首惡當誅,這是不能輕饒的,也可為後來者鑑,因此,高堯仁、高堯智等主罪之人當斬,兩家貶為庶民,今後永不敘用。”
李誠中考慮良久,覺得這麼做兼顧了方方面面,不由對這位譽滿渤海的重臣更是高看一眼,當下點了點頭,道:“不錯,那就依此處理。大將軍和太守覺得如何?”
高堯義和高堯禮都長舒了一口氣,搶著道:“裴大夫建言公允,都督處罰得當,某等敬服。”
李誠中又道:“裴大夫,此番李某率部前來,人生地不熟,很多事情還需要多多依仗裴大夫。下一步該如何行止,裴大夫有何見教?”
裴頲道:“不敢。”卻知李誠中所說乃是實情,當仁不讓道:“都督,下官以為,目下之急務為三。”
“請講。”
“其一,朝廷賜封都督之詔書應當儘快傳達渤海諸府,都督身負朝廷‘都督關外諸軍事’之重責,渤海當受都督之節制,此為大義之所在,有此大義在手,民心盡在吾輩。其二,都督應當傳檄四邊,尤以中京、南京、東京為首要,令各軍前來匯聚,以壯軍色。其三,都督應當儘快起兵,剷除上京朱氏、金氏及崔氏等逆賊,迎國王秉政。”
李誠中撫掌讚道:“裴大夫所言大善。如此,就請裴大夫多多操勞。”這是當了甩手掌櫃,將一應事務都交給了裴頲。裴頲也不推辭,含笑應命。
為了節省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