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1/4 頁)
他很開心,因為他忽然發現自己的年誼裡有一個非常有名的人,這個人現在和他一樣都鬱郁不得志。
如果能交好此人的話,那麼必將成為他日後在官場上的一大助力。
“老爺,你說的可是於大人?”綠萼聞言立刻想到了一個人,試探性地問道,今年會試的時候她陪著李雲天在京城,故而知道會試的會元是誰。
“對,就是他。”李雲天笑著點了點頭,雙目閃過一道興奮的光芒,“今科會元于謙,於廷益!”
于謙會試第一,殿試通常不過是走個過場而已,按照正常的情況他會被永樂帝點為狀元。
可惜的是,于謙在答題時言辭激烈,針砭時弊,抨擊朝政,結果惹怒了永樂帝,以策語傷時為由,將其置為了三甲第九十二名,令人大跌眼鏡。
這使得於謙不僅沒有當成狀元,而且還因為成績差,連考庶吉士的機會都沒有,進而失去了進翰林院的機會。
由於明朝有“大學士皆出翰林”這一不成文的規定,所以于謙自始至終也沒有當上大學士,可謂是其人生中的一大遺憾。
如果李雲天沒有記錯的話,由於受到閣老楊士奇的欣賞,于謙現在正在都察院裡實習,幾年後將出任監察御史一職。
雖然監察御史只是七品官,但卻是非常重要的進身之階。
明朝的督撫和部院大員皆出身言官,不是都察院的御史就是六科的科員,這已經成為了一個不成文的定製。
也就是說,就像不是出身翰林就無法擔任大學士一樣,沒有當過言官的人,是無法在朝堂之上擔任要職的。
雖然李雲天的歷史知識有限,對明史不是太瞭解,不過他記得大明仁宣時期的著名的“三楊輔政”,而楊士奇就是三楊之首,仁宣時期的內閣首輔。
楊士奇之所以會器重於謙,是因為他是今科會試的主考,對於謙會試的文章十分欣賞。
作為主考,楊士奇自然成為了今科進士們的恩師,李雲天等新科進士都參加了謝師宴,拜入了他的門下。
要不然李雲天想要補缺湖口縣也並非一件易事,有些仕途無望的候缺官員可等著機會來湖口縣撈上一筆,只不過那些官員屬於無主的浮萍,沒什麼靠山,自然爭不過李雲天了。
李雲天在京城的時候與于謙不熟,也就是點頭之交而已,故而先前並沒有記起來於謙的事情來。
他萬萬沒有想到自己竟然與這個一代名臣是同科的進士,更沒有想到于謙竟然這麼倒黴,因為“策語傷時”被永樂帝放在了三甲裡。
一時間,他有種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慨,故而剛才一時激動,忍不住失聲大笑了起來。
當然了,于謙從會元到殿試三甲九十二名的原因他是萬萬不能說的,這裡面涉及到了永樂帝,萬一傳出去的話可就是“非議君王”的大罪。
沉思了片刻後,他拿起桌上的毛筆,蘸了墨汁後略一思索,給於謙寫了一封普通的問候信,透露出淡淡的同年之誼,所謂君子之交淡如水,對於謙這樣的人要以禮相交。
信上的字筆記工整,端莊大氣,非常漂亮,李雲天猛一看還以為是別人寫的,再一細想才記起來自己以前也曾經寒窗苦讀過,在字型上面下過不少苦功夫。
畢竟能中進士的人焉能寫不出一手好字?否則的話即使文章做的再好,那麼最後也要被考官刷掉。
原本,綠萼和小翠都認為李雲天很快就能把給京城那些年誼的信寫好,豈料十來封信他整整寫了五天才滿意。
尤其是給楊士奇等幾名會試考官的信,用詞更是百般斟酌。
寫完信後,他託張有德採辦了九江的一些地方特產,讓李大牛和李滿山送去京城,給楊士奇和于謙等人嚐嚐鮮,聯絡一下彼此間的感情。
雖然那些土特產並不貴重,值不了多少錢,但俗話說禮輕情意重,既能把雙方的關係拉近許多,又能給大家留下了一個印象,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不正是這樣逐漸經營出來的?
李大牛和李滿山臨走前,李雲天特意把兩人喊過去交待了一番,讓李大牛一路上聽李滿山的話。
李滿山處事圓滑而李大牛則為人憨厚,此去自然是李滿山當家。
綠萼對李雲天的這個做法感到非常得詫異,在她的印象裡李雲天以前根本就不屑這種鑽營的行為,而現在看起來卻是駕輕就熟,遊刃有餘。
李雲天的這個舉動使得張有德更加放心,在他看來李雲天既然把目標放在了京城,那麼肯定不會在縣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