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部分(第4/4 頁)
其實就是為了對抗弓箭。
戚大帥的戰法是,在百步之時等敵人衝鋒時,利用二十步的優勢,施放兩輪鳥銃,八十步時,則用火箭,六十步時用拋石攻擊,然後以遊牧軍隊的習慣,就該衝鋒了,這時候則是佈陣防禦,冷兵交接了。
楊潮對此的思考是,戚大帥似乎放棄了跟北方騎兵的弓箭對射環節,大概是以為你訓練一個弓箭手需要耗時良久,楊潮編練的李五六弓兵隊,就被老金不屑一顧,認為無論如何訓練,都比不上從小就開始訓練的遊牧軍隊。
這倒也是實話,蒙古人在成吉思汗時代,四五歲就開始訓練騎馬射箭,小時候是用木弓,騎得是羊,力量慢慢增加,長大後就能拉開強弓,騎上烈馬。
東北的滿人也有類似的訓練,而且滿人還堅持不懈的吊膀子,因此臂力頗大,清弓的威力也不遜於蒙古弓。
但是楊潮沒有放棄對射,在楊潮的設計中,他用盾牌抵擋對方弓箭,而後己方安然的施放鳥銃。因為這樣,李五六的弓兵隊,一轉變成了鳥銃隊,現在人數一百人,雖然李五六是一個旗總,但其實是百總的編制。
楊潮希望持續不斷的火器射擊,可以壓制住遊牧民族的弓箭,這樣一來遊牧民族對明軍的兩大優勢之一的射就不再有優勢了,至於另一個優勢騎楊潮還沒想出好的應對辦法,似乎只能用騎兵對抗騎兵,就好像後世所謂能對付坦克的只有坦克,能對付飛機的只有飛機一樣。
在沒有完全剋制騎兵的機槍出現前,騎兵就一定會佔據速度優勢。
一直精心訓練了十天,史可法一直按兵不動。
有幾次升帳,都想要出兵,可是被幾個武將連番追問之下,史可法自己就洩氣了,抱著以漕運為重,力保漕運重鎮淮安,以及南邊的揚州不失的念頭,就熄了北上勤王之心。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三月初,突然北方有邸報送來。
史可法再次升帳。
果然又有新的邸報送來了。
史可法大概念了一遍,原來東虜果然在山東合兵,圍攻德州沒有攻克,轉而攻擊武定州,也被守城士兵力拒,結果炮兵水平低劣,開炮竟然炸傷自己人,結果才被攻克。
史可法認為,東虜兵鋒已鈍,適合出擊了。
結果幾個武將又是一番長篇大論,各種不能出兵的藉口。
楊潮依然不發一言。
史可法耐心的聽著各個武將的理由,十足一副虛心納諫的態度。
突然帳外有喧譁之聲,很快幾個士兵壓著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