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部分(第3/4 頁)
疾首,史可法越聽越猶豫。
楊潮卻暗自嘀咕,史可法歷史上大名鼎鼎,他是不怕死的。
但是此時一聽到這些理由,卻猶豫起來,他肯定不是為了自己的安危而是顧慮太多。
“沒想到大名鼎鼎的民族英雄,竟然是個優柔寡斷之人!”
楊潮心中立刻判定,史可法沒有決斷的魄力,說好聽點就是集思廣益善於聽取部下意見,說不好聽點就是沒有主見,容易被部下左右。
楊潮一直留意邸報,看到不到一個月間,幾乎整個山東各府都有東虜出現的情報,竟然連淮安府境內的沭陽都被攻破,然後兵鋒回捲北上。
這次東虜入寇,由努爾哈赤庶子阿巴泰領兵,總兵力號稱十萬,但是除去其中的包衣雜役,其實真正的戰兵撐死了五六萬。
而阿巴泰如此分兵劫掠,明顯沒有把明軍放在眼裡,給了明軍分兵殲滅的大好機會,可是明軍確實該被人看不起,基本上沒有人願意出戰,淮安府這裡的武將只是非常小的區域性,卻很有代表性。
楊潮也沒有多言,因為他一部六百多人,去了山東,其實也是死路一條。
如果明朝文武一體,文官能夠顧全大局的話,允許楊潮的軍隊進入城內,楊潮認為遇到敵軍騎兵,自己守城應該綽綽有餘,就好比在江上遇到了江匪,自己藉助大船,哪怕是新兵,也擁有足夠的糾錯機會,最後打敗江匪。
可是明軍文官根本不允許武將入城,防自己的軍隊跟防賊一樣,楊潮如果遇到敵軍騎兵,接戰不力的話,跑都跑不掉。(未完待續)
第一百八十五節聞警
而會上被武將一番忽悠,最後史可法竟然放棄了出兵的打算,改為穩守淮安,靜待敵情。
楊潮沒有說一句話,乖乖的回到自己營中,老老實實繼續練兵。
留在淮安倒也不錯,起碼各種物資都有保證,楊潮管史可法要的火藥、鉛彈,全都及時送到。
史可法作為江南六府巡撫,同時還是有侍郎銜的漕運總督,他在江南的影響力很大,或者說漕運總督在江南的影響力很大,反正他這次北上勤王,除了沒有足夠的精兵外,物資倒是調集了一大批。
其中自然就包括火藥等物資,而其他勤王的軍隊中,懂得操作火器的少之又少,這批火藥就便宜了楊潮。
楊潮可以放開了實彈訓練,這在以前都有些捨不得,不是買不起火藥,而是不太好買,軍用火藥是顆粒火藥,跟民用的火藥還不一樣,加工過程更復雜,選用材料更精良。
只是楊潮覺得史可法發的火藥,質量也很一般,跟自己從兵仗局中所買的火藥差不多,沒準就是出自一家之手。
對於火藥製造,明朝人已經走在世界前沿,起碼不輸給任何一個國家。
戚繼光在紀效新書中所記載製造鳥銃火藥之法“硝一兩黃一錢四分柳炭一錢八分通共硝四十兩,黃五兩六錢,柳炭七兩二錢,用水二鍾,舂得絕細為妙。秘法:先將硝黃炭各研為末,照數兌合一處,用水二碗下在木桕,木杵舂之。不用石鬣者,恐有火也。每一桕,舂可萬杵。若舂幹。加水一碗又舂,以細為度。舂之半乾,取日曬。打碎成豆粒大塊,此藥之妙。只多舂數萬杵也。大端如制合好墨法相類。若添水舂至十數次者,則將一撮堆於紙上,用火燃之,藥去而紙不傷,如此者不敢入銃矣。只將人手心擎藥二錢,燃之而手心不熱,即可入銃。但燃過有黑星白點,與手心中燒熱者即不佳。又當再加水舂之,如式而止。”
這種火藥,就是後世所謂的顆粒火藥,被認為是西方人發明,其實大明朝早就掌握了。
只是兵仗局的做工粗糙,影響了質量,起碼戚大帥所說要用柳炭,最好是柳枝炭,很多工匠未必使用。
但總好過民用火藥,而且是免費的。楊潮不用白不用。
因此每天都實彈訓練,士兵技能掌握還是不錯的。
無論是裝填速度,還是瞄準水平。都大有提高。
楊潮記得好像在哪裡看到一則論述,說火繩槍無法瞄準,是用覆蓋性打擊代替精確打擊的,用機率彌補準確率。
但是楊潮的經驗證明,鳥銃是可以瞄準的,戚大帥記載鳥銃八十步內瞄準後射擊,是可靠的。
八十步楊潮還是保守的,戚繼光的鳥銃訓練中,鳥銃手在百步距離內射擊標靶。每三發必須擊中兩發才算合格。
一步長度相當於後世的一米五,八十步相當於一百多米。這也是弓箭的有效射程,因此楊潮將鳥銃訓練定位八十步。目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