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8部分(第2/4 頁)
他們一番攀談,仔細詢問養蠶的秘訣,她們也都知無不言。
桑蠶可是金貴的動物,被馴化了幾千年之後,離開人類根本就活不下去,十分的嬌貴,就像後世的名馬一樣,放在草原上蒙古馬可以怡然自得,這些馬卻可能生命死去。
不同時期的蠶需要的環境也不同,小蠶需要高溫多溼的環境,大蠶生長則要通風透氣,這些這些老蠶女都懂,只是過去她們都只是在家中養蠶,因此條件往往達不到要求,蠶絲質量就無法保證。
楊潮打算完全滿足他們的要求。(未完待續。。)
第四百八十九節打通一條體系
新書《大國崛起1900》求收藏。
————————————
楊潮這次來可是帶了一大群工部官員的,連工部左侍郎白磊都帶了過來。
白匠頭本來是楊潮看重的工部尚書人選,可是科舉中出現了一個水平和實際經驗比他更強的人才,因為卷子都是糊名的,文字也都是謄抄的,楊潮還以為那張卷子是白磊的,結果最後拆封後才發現,那張卷子竟然是張國維答的。
張國維可是一個水利專家,過去雖然也是一個文官,但是此人講究身體力行學以致用,跟那些四體不勤的文官可不同,他在江南做十府巡撫長達七八年,尤其是蘇州一帶,至今都受惠於他的政績,他還編寫了《吳中水利全書》將蘇州一帶的水系和水力分析的清清楚楚,當年也親自修築了大量水利工程,不講究擺譜,治水的時候,不是一人一馬,就是一人一舟,到處視察,親自參與。
張國維有豐富的理論知識,又有豐富的實際經驗,自然是比白磊這種幹出來的傢伙眼光開拓多了,他能用宏觀的眼光來分析水系佈局等等,就比白磊強。
但是楊潮沒想到,這個曾經做過兵部尚書,進入過內閣的傢伙竟然也願意來考楊潮的科舉,他還以為這種人拉不下臉呢,後來才知道,是很多人勸說下,他才出山的,作為縉紳階層的代表,不讓匠戶把持大權。
楊潮不在意縉紳階層這種權力爭鬥,只要他們合理合法的取得權力。那就是允許的。
張國維主張工部。其實也是名副其實。整修吳淞江就是他主持完成的。
有張國維在頭上,白磊完全淪為了一個下手,竟然被張國維指派去各地施工,他也沒有任何反抗,作為一個工匠,他實在是沒有政治手段對抗這種官僚人物。
這次楊潮將白磊帶過來,目的是培養一下他的施政能力。
站在山坡上,山坡下面有一條小河。可以通小船,直接能夠進入蘇州的運河網,與蘇州城只有五里地。
“白匠頭,在這裡修一座小碼頭,到時候我們絲場的生絲和絲綢直接可以進入蘇州,然後運到吳淞去。”
楊潮指著山下的小河說道,白侍郎連忙用小本記下來。
楊潮又對他道:“還有沿著河,修建一排大房子。不需要多高大,但是一定要寬敞。最靠河一排只開天窗採光,儘量密封。但是要有通向河面的暗道。這樣房中一定很溼潤而且氣溫不會高,將來用來儲藏桑葉、桑枝。第二排屋子。同樣不能要大窗,以密閉為主,用來養小蠶。第三排房子,大窗透氣,天窗也要開,要通風、透光,這是養大蠶的。”
這樣三排大房子,容量比一百家小蠶戶的蠶室加起來都大,但是楊潮要求產量必須達到一千家農戶的產量,沒有十倍的產出,不會吸引到地主階層投資的。
要做到這些,除了這些房子空間足夠大之外,還要完全利用起來,每間蠶房,基本上都是通的,中間沒有多餘的牆。而且高度也要完全利用上,使用高大的架子,一層一層的堆高到屋頂,每一層都用來養蠶,光是養蠶面積估計就不會比一千家農戶小了。
最關鍵的是,這些專業的建築,比農戶的民居更能夠保證氣溫,農戶都是在自家臥室養蠶,大小蠶需要的環境不同,不但蠶養不好,他們的生活還受到影響。
專業化養蠶。
但也不僅僅是養蠶,楊潮如果只是要發展一下專業養蠶,那也不會這麼大費周章了。
他已經讓人從各地運來了蠶種,廣東的蠶種、山東的蠶種,加上江南本地的優良蠶種,這些蠶種分化之後,基因肯定不同,透過雜交,楊潮希望培育出新品種來。
甚至楊潮已經委託鄭家和荷蘭人從印度和日本也進口一批蠶種,在這裡大力繁育培養,一定要讓大明朝的蠶種始終領先於全世界。
蠶種基地,這才是楊潮的最終目的。
“工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