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部分(第3/4 頁)
上磕頭,這老人家是一大家子人,但是這次都被虜兵禍害了,就只剩下他一個人,孤燭殘年的生活在這世上,心裡對韃子那是恨到了骨子裡,可是他一個小老百姓能幹什麼,只有躲在城裡苟活罷了。
沒想到楊潮橫空出世,先是在城外打敗了三百虜兵,解救了許多百姓,老人很慶幸的在其中發現了他的小孫子,因此對楊潮的軍隊無比的感激,這才一送十里!
“百姓十里相送之情,我們得記住啊!”
楊潮對黃鳳府感嘆道。
其實黃鳳府也很感慨,那種簞食壺漿以迎王師的故事,只是在書中讀到過,現實中老百姓畏兵如虎,對當兵的是有怕又恨,沒想到自己跟隨的楊大人計程車兵,竟然能夠得到老百姓如此愛戴,莫非這就是人心所向。
黃鳳府彷彿看到了岳家軍當年的影子。(未完待續)
第二百五十三節賜字
其實無論以六百破一萬,還是千里救援的戰績,楊潮手裡這隻軍隊,都不輸給岳家軍了。
只是大家習慣性的依然以嶽王爺的岳家軍作為標杆,認為那是儒家仁義標準下唯一複合標準的軍隊,所以其他軍隊只能接近岳家軍,模仿岳家軍,卻不能超越岳家軍。
其實論作戰能力,岳家軍確實站在歷史上的第一流,軍隊士氣旺盛,軍紀嚴明,但是單以戰鬥力排座次的話,岳家軍也未必能排到第一去,恐怕第一還是當年的秦軍莫屬。
畢竟岳家軍的規模還是持續時間,都無法跟秦軍這樣的王朝軍隊相比,岳家軍更像一隻打上主帥深刻烙印的私兵,而秦軍才是標準的國家軍隊,強大的戰鬥力持續時間幾百年,軍紀森嚴無比,作戰異常恐怖,取得的戰功也是曠古絕今,但是那統一天下的偉業,後世同等戰鬥力水平的軍隊,就真的少有匹敵的。
船隻一路原路返回,一路上都沒有耽誤,第十二天的時候,才回到了出發點淮安城。
跟漕運總督府聯絡後,總督府派人安置楊潮的軍隊紮營,楊潮則被帶到了史可法哪裡。
史可法在花廳早就擺好了一桌酒席,說要給楊潮接風,只是他的臉色似乎有些憂慮。
史可法先是詢問了楊潮海州之戰的詳細過程。
當聽到楊潮雨夜血戰的時候,他不由大喝一口酒,大喝一聲壯哉!
當楊潮說到萬千小船,像打魚一樣一一捉拿韃子的時候,史可法不由露出笑意,連呼痛快!
當楊潮說他明月夜城頭大擺慶功酒的時候。史可法則說恨不能親至。
史可法告訴楊潮,他年輕時候也去過海州城,站在城頭就能看到一望無際的海波。問楊潮看過沒有。
楊潮說他提著刀廝殺過後,看過濤濤的海潮。說他舉著酒杯在明月下小酌的時候,也看過海波,海波確實美,平靜的時候如一塊碧翠,但楊潮更喜歡波瀾的壯闊。
“舉刀擒賊首,把盞觀海瀾。大丈夫當如是!”
史可法到底是一個功力深厚的文人,隨口就用一句詩將楊潮的行為描畫出來。
楊潮連贊好詩。
史可法隨即又問:“楊將軍應該還沒有字吧?”
楊潮點頭道:“確實沒有。”
史可法沉吟了下,當即道:“老夫賜你一個如何?”
楊潮拜首:“長者賜不可辭。就先寫過史大人了。”
能得到史可法這種名流千古的人物賜字,倒也是一段佳話。
“舉刀擒賊首,把盞觀海瀾。”
史可法又把剛才的詩句唸了一句。
說著甚好甚好,轉頭就道:“不若觀瀾二字若何?正應了你名中的那個潮字!”
楊潮也道,甚好甚好,確實跟自己的名字相呼應,是文人取字的慣例。
很快史可法就找到筆墨,鄭重其事的將觀瀾二字寫在紙上,交給楊潮。
楊潮不知道這種賜字是不是還要給史可法奉獻一點禮物,但是心想史可法大概不會收銀子。也就作罷,只是口頭表示感謝。
接著喝酒吃菜不提,酒過三巡菜過五味。史可法的臉又一次沉下來,那股憂慮自從楊潮進來後,就一直沒有消散,此時更是清晰的寫在臉上。
終於史可法忍不住詢問起來:“楊潮,老夫問你一句,你要如實回答。”
給楊潮賜字之後,史可法也就有權力直呼其名,而不算是無禮了,因為一般賜字的都是長著。不是師長就是叔父輩的,史可法給楊潮賜字。就意味著他打算認下楊潮做一個後輩。
楊潮不知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