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部分(第2/4 頁)
著棺材,慢慢登船計程車兵,臉上表情肅穆,卻毫不掩飾一種自豪之情。
楊潮自己也是心有感觸,看著這一具具棺木,心中感慨無比,這些人都是活蹦亂跳的跟自己從南京來的,現在卻要送他們的遺體回去,真的不知道該怎麼對他們的家人交代,但這就是戰爭,總要有人犧牲,總要有人流血的。
楊潮能做的也只是“我保證不讓你們的死沒有價值,我保證讓你們的名字伴隨著榮譽到永遠,我保證你們的父母有人養,你們的子女有人教,兄弟們安息吧”。
日後,為了不讓先行的烈士白死,楊潮的所作所為,哪怕冒著巨大的危險,他也堅定不移,不得不說也是受到這第一批烈士的影響,因為對這些人的承諾,所以才無論多麼艱苦,都堅持了下來。
所有計程車兵都上了船,很遺憾的是,楊潮沒能帶走淮安的那三千民壯,讓手下軍官詢問了一番,結果發現願意跟著走的人數還沒有一百個,絕大多數都帶著糾結的心情,選擇了留在海州。
說實在話,這些民壯其實都對楊潮士兵的待遇充滿了羨慕,但同時經歷過一次血戰之後,好容易生還了下來,其中大部分人還是想過安生日子的,畢竟當時四五千民壯,就剩下了三千人,讓其他人心生恐懼還是情有可原的。
當然裡面也有堅決想跟楊潮走的,比如卞家那個家丁卞二,但是楊潮還記得這個壯士,而且認為他劣跡斑斑,無論是他闖入軍營想殺俘虜(就是那個博洛),還是後來偷盜軍馬最後送回來一車酒,所幹的事情都讓人感覺到不太靠譜,有種大俠風範,卻一點紀律性都沒有。
當然這個卞二後來因為混入了民壯隊伍中,戰鬥中表現不錯,一身武藝又敢廝殺,很是殺了幾個虜兵,所以這次楊潮終於同意帶他走了。
至於楊潮在海州暗中中飽私囊那批軍事物資,早就被運走了,現在恐怕都到南京了。
王家船隊的運糧船每次來,回程除了拉上一大批鹽之外,就是在幫楊潮運軍事物資。
八千多匹戰馬是最早運走的,在不運走大概就不是八千多匹,因為每天都有馬餓死。
多出來的鳥銃、長槍、單刀、鎧甲也都運走了,跟戰馬一樣,直接送到南京去,這些東西雖然不能說來的不清不楚,但總是不太好說,因此楊潮要悄悄的送回新江口大營去。
因此這次走的都是士兵。
可是讓楊潮沒想到的是,自己計程車兵已經登船,漕船也開動了,此時那些百姓竟然都沒有離開,不但不離開,反而慢慢的跟著漕船一起往前走。
這讓也送行到了碼頭上的海州典史宋濂不由心中感慨,因為他心裡知道,這些都不是他安排的,他只是張貼了告示,告訴百姓淮安援兵要走了,想送的百姓可以送一送,沒想到一下子就來了兩三萬人,這相當於海州常住人口的一大半了。
宋濂也不得不承認,就算是文官要走,老百姓恐怕都沒幾個送行的,而能讓百姓送行的官員,無一例外都是能夠進入史書的。
一種既羨慕又感慨的感情在宋濂心中漫延,他突然覺得,似乎楊潮也不用這麼急著走,海州城雖然依然沒有恢復以前的糧食供應水準,但是隨著越來越多的商人販運糧食到來,加上史可法也終於送過來了大批的官糧,海州的糧食危機其實已經算是解除了,供應楊潮的軍隊完全不是問題。
可他知道,楊潮繼續待在海州已經沒有理由了,連虜兵都退兵了,他一個救援海州的客軍沒有理由留下,當然他也不可能想留下,誰不想家呢。
楊潮看到百姓的行動倒是頗為意外,但是隨即明白,百姓這是要送他們一程,這個好意心領了,楊潮還故意讓拉縴的民夫慢一些,好讓這些百姓跟得上。
走出了一里了,楊潮感覺夠意思了,於是讓士兵朝著百姓招手,意思是讓他們回去。
但是百姓們還是默默的跟著,讓楊潮都身受感動,總算不是狼心狗肺,沒白為他們廝殺一場。
又跟出了幾里路,楊潮再次搖手,他們還是不走。
看到自己士兵臉上洋溢的自豪感,發自內心享受百姓這樣的愛戴之情,楊潮又讓老百姓跟了一些路程。
當然也不是所有人都一直跟著,送行的人當然是越來越少的,到了五里就只剩下三分之一的樣子,到了八里路的時候,就只有千把人還在送。
最後一個送行的百姓,竟然還是一個白髮蒼蒼的老頭子,他在大概實力的地方停下了腳步,大概是跑的累了,坐在了地上。
當然楊潮以為是坐在地上,其實老人是跪在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