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部分(第3/4 頁)
就在這種情況下,刑部從尚書省分了出去。門下省在接收刑部的同時,也接收了重申刑部必須嚴格按照朝會上擬定的刑律概要審案的中書省相令。赫拉答應遵守刑律概要,但也以現在的刑律概要只是朝會上的初步綱要為由,要求中書省根據門下省提出的方案,融合兩族風俗,在刑律概要的基礎上重新審定刑律。
在這件事裡,我袖手旁觀,沒有表達意見,只是百感交集:有的時候,先進的觀念,的確只要有個引子,就會深入人心,被有需求的人吸收,除去浮華,得出於他們有利,同時又於社會進步大為有益的規則。
只要不要太急躁,一下子把人嚇跑了,基本上先進的觀念是不需要我去推波助瀾,它也能自行進化發展的,而且是改良適應性的發展。
連日風雪,侖河戰報姍姍來遲,直到年關才送到安都。
這是一份捷報,但它的意義比起僅是攻城掠地的捷報來說,更多了一重使天下歸心的仁義色彩:
林城被困三個月,逃難進城的百姓眾多,本來就糧食不足,十一月城內失火,糧倉更燒,更使林城的糧草稀缺。林城的官兵迫於無奈,意圖出城覓糧。數十次出戰都被擊退,只得龜縮城中。
嘉凜大反他攻打樊江時的迅猛,林城的官後敗退他也不乘勝追擊,只派兵圍困,隔三天便派使者到城下勸降。只是守林城的乃是舊朝的一員老將,誓死不降。
兩方僵持,林城就這樣被圍到十二月,大雪封山,城中可食之物食盡,守城將兵屠戳在城中避難的百姓老弱婦孺為食,林城頓成鬼域。
如此二十天,嘉凜送糧草千石至城下,主動開圍退兵,使旗下無分軍在城下齊聲大喊傳詔:“林城將士若要戰,先將城中百姓子女放出,朕以糧五百石相易;若要走,朕敬汝等忠心,讓路讓你等南下渡河!三日為期,守將速作決斷,休得以人為食!倘若妄圖挾百姓為脅,不戰不走,惡意僵持,朕必遣雷霆之師,將林城蹍為齏粉!”
嘉凜詔令一出,滿城震動,林城將士驚疑不定,眼看嘉凜的軍隊撥營離去,五百石糧草列於城下,竟不敢出城取用,依然以人為食。
如此三天,林城百姓終於暴動,衝開城門逃了出來。可憐城中百姓與逃難入城的百姓不下十五萬,還能活著逃出來的不足十萬,而逃出來的也幾乎個個精神失常,瘋子不少。
林城的七萬將士,眼見百姓逃離林城後,嘉凜除了派人安撫百姓,並沒有藉機攻城,就連城下的糧草也沒有派兵收回,終於崩潰內亂,主降派和主戰派互相攻伐殘殺。
如此兩天,城中血流成河,士兵譁變,將兩派將領殺死,開啟城門出降。
嘉凜這次放糧,得了林城。地方和人口也還罷了,難得的卻是民心。只因他這一番做作,從此以後,中昆百姓再也不會將他只懂屠城掠地的殺人狂。
一時間朝野輿論紛紛盛讚嘉凜的仁義,民報固然大幅報道,一篇頌文做得花團錦簇,就連新創刊的商報等幾份報紙也大肆渲染,把這一戰的“前後始末”說得繪聲繪色,彷彿他們身臨戰地一般。
晁視翻閱著報紙,嘆道:“聖上這一著,狠辣無比,但的確高明!”
我知道他的意思:林城起火失糧,必是嘉凜的細作所為;嘉凜選擇了對自己最有利的戰略,對林城圍而不攻。林城中的慘劇,或許他不是直接導致發生的罪魁禍首,但事情的發展他未必沒有想到,順水推舟以外,也未必沒有推波助瀾。
這場對新朝來說意義深遠的大勝,對林城百姓來說,卻是一生的夢魘,想從裡面逃出來,卻不知要用多少年的時間。
“我只希望戰事早日平息,這樣的事再不出現。”
這件事不能怪嘉凜,他是一軍統率,選擇最有利的方式作戰,減低麾下將士的傷亡是職責所在,縱使手段陰毒也無可厚非;只是苦了兩方對戰中,被戰事牽累的百姓,竟活生生的做了林城守將的口中之食。成就了林城守將的“忠君愛國”和嘉凜的仁義之名。
事隔十日,前線的又有捷報傳來,嘉凜趁水枯河凍的時候,鐵騎踏冰南下。雲澤城守將聞風投降,一日之間,兵不血刃連得大夢水澤周圍的十五縣。大夢水澤千里煙波,最宜水軍操練,若有水軍之利,南荒指日可下。
元族的騎兵用的馬都是不騸的,春季是馬發情的季節,不宜出戰。所以嘉凜春季都在大夢水澤屯兵整軍,鼓勵百姓春耕,組織生產。
這年的春季,到處都是劍拔弩張,一觸即發的備戰氣氛,卻偏偏平靜得叫人不敢置信。與中昆這種蓄而不發的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