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部分(第3/4 頁)
一些後期要加入特效的鏡頭時,現場綠布卻搞得髒兮兮的,這是後期特效團隊所無法解決的,但這還不算嚴重,更叫人啼笑皆非的是,有的導演在綠布前面佈置場景時,竟然出現了綠色擺件,你讓後期特效團隊怎麼做?”
“這種低階,甚至是業餘的錯誤,在國內電影製作裡面,簡直就是數不勝數!”
楊歡也沒有想到,竟然會是這樣,不由得問道:“那正規的流程是不是,特效團隊應該早早參與整個劇組運作?”
“對!”黃健信點頭,“老徐的龍門飛甲就是這麼幹的,特效就體現出來了!”
徐可聽到這裡,不由得一笑,“其實不僅是特效團隊,包括預告片團隊、剪輯團隊、宣發團隊、編劇團隊等等,都應該早早參與劇組運作。”
“怎麼說?”楊歡又問道。
“正如剛才老黃所說的,術業有專攻,單單剪輯就分全片剪輯和預告片剪輯,這兩者是不同的領域,所需要的素材也不同,另外美術指導和海報設計師也是不同的,劇組拍出來的照片,可能並不適合海報。”
“還有就是編劇,不同的編劇擅長不同方面的創作,而在成熟的電影工業裡面,還應該有劇本醫生這樣的角色。”
“劇本醫生?”
“對,顧名思義,劇本醫生就是對劇本里的錯處進行挑刺,並給出解決方案,從劇本的主題、角色的設定、劇情的轉折,甚至到每一位角色的出場和對白等等,劇本的編劇可能會當局者迷,但劇本醫生就一定要做到旁觀者清!”
“但是目前,絕大多數的劇組甚至連編劇都是能省就省,更別說是劇本醫生了!”
楊歡還真是沒有想到,原來一套成熟的電影工業體系裡面,竟然還有這麼多的不同的細分工種,難怪叫做電影工業了!
這麼說來,國內的電影還真是夠低階的。
或許是看到了黃健信和徐可都說了,陳國福也笑了笑,“我也來說幾句吧。”
“我覺得,目前國內電影行業跟好萊塢最大的差別,還是錢的問題!”
“哦?怎麼說?”楊歡就一聽到錢就來興趣了。
他別的什麼都缺,就是唯獨不缺錢。
陳國福笑道:“剛才老黃和老徐都提到的是細分工種的問題,那我就提一提另外一個方面,就是拍攝成本的問題。”
“在好萊塢,導演只不過是劇組裡面的其中一項工種,而好萊塢常用的拍片方式,有一種學院說法,叫做大師手法,這可以說是好萊塢最最重要的優勢。”
楊歡饒有興趣的看著陳國福,聽他繼續說。
“早在十幾年前,著名的導演吳語森到美國好萊塢去拍攝斷箭,合作的是大明星屈伏塔,吳語森初來乍到,還是採用香港電影的拍攝手法,一個場景最多隻拍三遍,這是當時香港電影的特色,追求一次過,絕不浪費膠片,片比相當高。”
“可人家屈伏塔就不幹了,直接就找吳語森,問說為什麼你只拍三遍?這是好萊塢,不是香港,片比不是問題,劇組給我的片酬,足夠我每一個鏡頭拍上一百遍,你只拍三遍,這是對電影,對我的不尊重!”
“因為在好萊塢,早在膠片時代,二十比一的片比算是正常的,到了現在進入資料時代,片比更是已經高到了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程度。”
所謂的片比,就拍一分鐘畫面,用一分鐘的膠捲,這就是一比一的片比。
香港電影和臺灣電影追求片比,那是出了名的,在臺灣甚至還有一條潛規則,片比要是超過四比一,絕對沒有電影公司敢再用你,因為太坑爹浪費了。
“在好萊塢,他們哪怕是兩個人的簡單對話,都要用好幾個鏡頭,從不同的角度去拍攝,在很多鏡頭裡,都會要求演員們採用不同的表演方式來反覆拍,甚至連昂貴的後期特效,都會去做,為後來的全片剪輯提供更多的素材!”
“所以,在好萊塢,剪輯只能交給最專業的團隊來負責,因為拍出來的素材太多了,甚至完全可以剪出兩部不同風格的電影來,自然是不能交給導演來剪!”
說到這裡,陳國福覺得自己可以給自己的發言做出一個總結了。
“不管是片比,還是工種細分,還是其他的林林總總,我認為,歸根結底,一個字,錢!”
“只要預算管夠,只要公司不在乎虧損,我們完全可以按照好萊塢的那一套來做,是不是好電影,能不能成功,這很難說,但製作肯定精良,誠意肯定十足!”
“甚至在將來,用好萊塢的方式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