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部分(第2/4 頁)
頭的時候,每個人都會哭哭啼啼,痛不欲生,就這樣傷心的將我們送到城外的墳墓,但是用不了多久,卻會漸漸淡忘了這件事。重新投身於生活的奔波中。”說到最後張煌長長的一陣沉默,而後帶著一種誰都感覺不到的異樣,喃喃自語道:三秋一過,世間迅把你忘懷,”
小和尚明顯不懂張煌的感傷是為了什麼,只是在那裡似懂非懂的點點頭,倒是殿中不少大臣彷彿被觸動心懷,一個個露出了感悟的表情。
於是就這樣沉默了一會兒,張煌卻又笑著說道:“那第一個妻子,其實就是人的心,和我們形影相隨。生死不離的一顆真心,它和我們的關係如此密切生死不離,但我們也最容易忽略了它,反而全神貫注於虛幻的色身,就像那今年老色衰平平凡凡的妻子一樣,呵呵,大師,孤說的這些可還正確?”
聽完張煌的解釋,眾人無不露出了恍然大悟的神情,一個個滿臉佩服的看著張煌,這一刻無論那個大師說他的回答是否正確,在這些人心裡,張煌這番解釋也是人深省的!而對面惠得老和尚在沉默片刻之後,忽然大笑著說道:“國著集然深具慧根”說到這裡他微微一頓,緊跟著更是頗狂的大笑起來:和尚是肉身,國君也是肉身。和尚為何要拜國君?!”
眼瞅著這老和尚忽然在這裡老夫聊少年狂,周圍眾人頓時一陣無語。可是卻也拿他全無辦法。人家這明顯是在那佛法說事,就算是你下令將其拿下,終究還是難以服眾啊!
不過這時候張煌卻只是微微一笑,忽然很突兀說道:“當然有講經大會,高僧端坐堂上,然而這時吹來了一陣風,把掛在門口和堂內的佛幡吹得飄舞起來,一個僧人說是風吹而幡動,是故只是風動不是幡動。另一僧人卻說是幡在動而風沒有動。
互相都堅持自己的看法,爭論不停止,斯時六祖慧能聞言,旋即走進經堂,笑語道風動、幡動,仁者心動,”
聽到張煌所講的故事,惠得老和尚頓時露出了不屑一顧的表情,因為這段“風動、幡動、仁者心動”的公案,其實是一個很著名的故事。實在是有些過於通俗過於爛大街了,幾乎每個人都能說上兩句來。
慧能大師所說的意思其實很簡單一既不是風在動,也不是幡在動。而是你們自心認為是在動,,
但是誰想到就在惠得面露不屑的一刻,張煌忽然話鋒一轉輕聲笑道:只,,且問大師,你是身動還是心動?
聽到張煌這句話,大殿裡面頓時陷入了一番死寂之中!!群臣各個。默不作聲,惠得老和尚更是面色一變!
莊子曾經說,飛鳥之景,未嘗動也;僧肇也有其著名的《物不遷論》,古往今來不知多少仁人學者在這裡表過多少精彩的議論。在場眾人大都聽過,也領悟過其中的意思,但事實上真正透徹的能有幾人?
風動、幡動很容易理解,說心動就很不平常了說是“風動”那山為什麼不動只有格在動;說幡動。沒有風的時候為什麼不動呢,,兩者都可以講,但都不能成立。因緣合和,二者結合在一起就動了,只是緣起緣滅的一番因果糾纏而已。
世人都把這個當成了唯心之說。心外無物的具體例子,可實際上在張煌看來這才是性空的真正表現,慧能所言,風動、幡動,仁者心動。只是仁者是否心動?
就好像現在老和尚說的。和尚是肉身,國君也是肉身,和尚為何要拜國君?這句話往大里說就是一個眾生平等的想念而已,他只是很直白的說出了自己的想法,你是國君我是和尚,但是國君並不比和尚高貴。和尚不用拜你國君。
可是張煌這句話卻更是透澈。你還要分別一下誰是國君,誰是和尚。要說國君並不“比”和尚高貴。僅僅一個“比”字就已經說明在你心中和尚和國君還是有所區別,無論是不是更加高貴先這種區別已經有了!
而張煌卻淡然的表現出來,風動、幡動,仁者心動,”這一切都是你自己的心不寧靜,在你的心中還要是有著高低貴賤之分,所以你才不能心平氣和看待這一切,你也不能明白心和心的平等空靈到底是這麼一回事!
就算不說這二者的故事到底誰更加精彩一點,單單是指說這一分意境。張煌所言已經比惠得老和尚搞出了不止一籌,此種韻味,一看便知”
果不其然,片刻之後惠得老和尚忽然露出哀榮,之前的冷傲再不復存在,就這樣顫顫巍巍的矮身說道:“國君慧根,老僧不及也”
雖然只是很簡單的一句話,可是這老和尚說出來之後卻好像是全身都已經失去了力量,一份心喪若死的感覺,看起來對自己幾十年的修為卻這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