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部分(第3/4 頁)
方斜了出去,長劍竟在那一剎搭上了“草薙”的刀背。阿闍梨一陣驚詫,沒料這貌不驚人的糟老頭子竟有如是藝業。那刀舞得更疾,便似積成了一團團絲綿,將聶靈哲的寶劍纏裹了起來。聶靈哲知他要以奇速振音震裂己劍,方要抽回,卻被那“草薙”拉了回來。見聶靈哲無計可施,阿闍梨心中大喜,攻勢又急,誰知聶靈哲竟是賣下破綻,抖腕翻劍,放出“嗡嗡”之聲,在對方刀風中小畫了半圈,平搭在“草薙”背上,一邊轉了七八個來回,換了十數種招式,阿闍梨仍不能徹底甩掉聶靈哲寶劍粘勢,不由大急。聶靈哲心中已無半點存滓拘囿,已忘乾淨,憑意馭劍,實已至柔式劍術的巔峰。本來如此劍法加之厚重內功,阿闍梨已非敵手,但倭人武術中刀法以硬快為基,腕力及膂力奇強,猛地怪吼連連,加之“草薙”鋒銳無匹,轟然裂響,聶靈哲寶劍已斷,又為刀勢帶出的勁風所迫,連退了七八步,粗喘不已,廬山眾弟子上前扶持,聶靈哲伸手示意並無大礙。而在那刀劍相交一瞬,聶靈哲已將渾雄內力運使出去,阿闍梨再死持兵刃不放,腕骨必斷,只是還未得他放手,“草薙”已然脫手而出,插入幾丈之外的巖地,錚錚鳴響不絕。
羨仙遙知雖聶靈哲實要超出阿闍梨一籌,無奈兵刃不利,只得認輸,而自己卻過早將話說滿,此時又不能食言悔約再與他動手,可難不成便當著數千中土俠傑之面,眼巴巴任他取去“沉碧”不成?一時間心中思緒萬千,不知所措。
便在此時,群雄又譁然,讓開一條路,一隊官兵突然出現,緩緩走出一個濃妝豔抹的太監,手持黃文,嗲聲嗲氣道:“李白何在?”眾人本疑惑,武林大會,朝廷派人來幹麼,沒料是來找這位酒詩齊名傲世的鬼才。但見廬山席座中,李白長衫灑逸,神色沉然道:“李某在此,公公何事?”
那太監道:“聖旨到,李白接旨!”李白隨即跪下。那太監見眾人皆不下跪,怪叫道:“造反嗎?”卻又不能耽誤正事,立時宣讀道:“永王作反一案,李白系被迫脅,死罪可減,責其長流夜郎,其餘從逆者,皆斬立決,欽此!”
李白之所以隱居廬山,正是因永王璘明言叛亂,要己歸順,令他處於兩難之地。而在幾年之前,為隴西節度使哥舒翰麾下偏將的郭子儀因失火誤事,被押赴正法,適逢李白經過,為其說情方才釋罪。現今郭子儀感念昔日其救命之恩,不肯坐視,即上一表,略曰:“臣伏觀原任詞臣李白,昔蒙上皇之恩,不次擢用,乃竟辭榮退,斯其為人可知。今不幸為逆藩所逼。臣聞其始而卻聘,繼乃被劫;偽命屢加,堅意不受;身雖羈固,志不少降,而議者輒以叛人謀主目之,則亦過矣。臣請以百口,保其無他。待事平之後,倘不如臣所言,臣與百口,甘伏同法。”李白此刻已熱淚滾滾,重重叩首,已滲微紅,沉痛地顫聲道:“李白——謝主隆恩——”
那太監冷然道:“那就勞駕李大人上路罷。”兩名官差隨即將一套頭枷鎖給李白帶上。白鹿洞洞主耿中藏方待站起,已被華葉大師拉住,道:“這是李居士自己的選擇,且隨他去罷。”
李白拖著長長鐐鏈,一路狂放悲歌,夾雜慘悽笑聲,眾雄只覺陰風颯颯,令人不寒而慄。
那宣旨太監走後,餘下六十餘名官兵卻未見要走。內中出一校衛,朗聲道:“張皇后有懿旨,聽聞廬山派有名劍‘沉碧’,速速進貢宮內與哀家鑑賞。”
群豪本就對當朝國母張良娣心存忿恚,聽此旨意,更是大怒不已,群情激憤。校衛怒喝道:“要造反嗎?”群雄毫不示弱地反問道:“造反又怎樣?殺了你這狗官!”紛紛站起,有數百人已然拔出兵刃,六十名官兵挺起長矛。阿闍梨叫道:“‘沉碧’是我的!”便要躍入潭內,羨仙遙身形一閃,擋道:“休想!”眼見勢如統纊弩,一觸即發,一場千人混戰看來是無可避免了。
卻忽聽一陣淒厲入骨的邪惡笑聲,彷彿天地間的一切希望都已崩潰了,群雄大驚失色,適才那聲音本在千里之外,卻又如何少頃便至?正值猶疑不決之時,阿闍梨拔過“草薙”,便要入潭,卻聽破空聲大作,彷彿有物來自……天外,尚且遠遠未至,便能感受到那刺破時空撼動世界的鋒利質感。阿闍梨無暇多想,將“草薙”一橫,擋在身前,便要躍開。偏生此時那凌厲之物已然射至,疾卷而起的狂緣似平地刮動的一場颶風,吹得群雄睜不開眼,只聽“啊——”一聲靈魂陡然消逝的慘呼,那阿闍梨三景明竟已被那物深深釘入五老峰懸崖瀑布之內,白練般的銀河洪濤迅速洗去了生命的血液,將潭中之水染得一片可怖之極的腥紅。而那把號稱倭國第一神器的“草薙”,已似被撕裂的白紙,寸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