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馬放南山(重大轉折)(第1/1 頁)
邊章、韓遂、北宮伯玉等人趁機揮師東進,又佔據了漢陽郡的幾座城池,和漢軍在漢陽郡形成了對壘之勢。
張溫見西涼義軍雖敗,但是主力尚存。
現在西涼義軍佔據地利,負隅頑抗,時間一久,必將生變。
再說了,十幾萬朝廷大軍在這荒山野嶺的地方和義軍長期對壘,光是耗費的錢糧都讓朝廷吃不消了。
時間一長,必遭彈劾。
於是,張溫上奏朝廷,對西北聯軍各部進行招安。
原來的北宮伯玉、李文侯等人本來就是義從羌(就相當於是現在的預備役部隊吧。)的下級軍官,現在朝廷封官加爵,並詔安成了正規軍,自然欣然接受。
邊章、韓遂等人,原本就是涼州的一方大員,被脅迫才參與的叛亂,張溫向朝廷稟明真相之後,也既往不咎,官復原職了!
邊章、韓遂等人覺得這仗再打下去,也沒什麼意義了,於是也欣然接受了!
王國、宋健本來就是歸順大漢朝廷的部落首領,現在只要表示歸順朝廷,退出攻佔的城池,還回去繼續做他們的部落首領就是了,當然爵位待遇方面提升一下,還是可以的。
於是,王國、宋健也欣然接受了朝廷的詔安!
西域各國本來就是各自為政的獨立國家,現在西域的割據既然已經成為了現實,那就冊封穆公子為“西域都護大將軍”,承認穆公子是西域的實際統治者也就是了!
“西域都護”就“西域都護”吧!
也就是個虛設的名號而已!
於是,穆公子在接受朝廷詔安之後,便帶著西域精騎和十七八萬流民(這是我遠征關中最大的收穫!),返回了我在西域東部的基地——樓蘭城。
戰亂年代,人口才是一切的基礎,沒有人口,一切都是空談!
特別是我剛剛統一西域!
東漢時期的西域,氣候雖然比較溼潤,但是,人口是非常稀少的,很多小國也就只有幾萬人口,而且還是在語言、文化方面有很大差異的小數民族,這就非常不利於我的統治。
要把西域建立成一個強大的國家,就必須統一人們的語言、文字和度量衡,消除人們交流合作的一切障礙,才能促進西域人們的大融合。
可是,西域的各個部落分散在遼闊的草原戈壁上,平均一百公里,還不到一個居民,如何統一他們的語言和文字,成了難以解決的問題。
既然無法統一原居民的語言和文字,那就從改變居民成分入手吧!
西域淤賴城和樓蘭城附近都有大量肥沃的土地,而且水資源又十分的豐富,我們有的是耕牛、馬匹,有了足夠的人口,就能開墾更多的耕地,就能組建更多的軍隊,就能建立起一個強大的國家!
十七八萬流民中,十之七八都是青壯年的男丁,單單這十幾萬人,就能在西域建立起一個強大的國家!
樓蘭靠近涼州敦煌,又處在絲綢之路的咽喉地帶,此時一下子增加了十萬青壯年人口,經濟必將飛速增長,用不了幾年,這裡就是西域東部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於是,我讓張虎帶著一萬精騎駐守樓蘭,一邊安頓從涼州、關中帶來的流民,一邊組織他們開荒種糧,並讓張虎密切關注涼州的局勢動向!
一切安排妥當,我和趙不二帶著八萬多流民返回了淤賴城。
這些原本食不果腹的流民到了西域之後,有手藝的,都進了當地的作坊,願意耕種的,不但每個人都分到了幾十畝的土地,還分到了一些牛羊,幸福指數直線飆升,自然都願意效忠於穆公子建立的西域政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