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252(第2/2 頁)
而言之,機會要自己創造才是。
他認真的看著何雲彥說道:“愛卿心意,朕已經明瞭,純然一片真誠,只是朕不可因此答應。賜予金銀之物,本就是為了紓困解難,使得臣子能夠得到應有的獎賞,用這筆金銀來去維持生活。
愛卿家中富豪,不缺此類黃白之物,但是朕仍然要賞賜,因為有的大臣兩袖清風,家境一般,不是每一家都像卿這樣,能夠頓頓有肉吃,天天有新衣服穿,還能佩戴華貴的首飾,參加宴飲等。
這些臣子們在得到朕之封賞後,便可以用金銀購置用品,維繫生活,使得他們不用為生活奔波發愁,能夠一心一意的為朕效勞,為天下百姓做事,這是更有意義的事情。
朕為君主,做不了太多,但是至少可以解決臣子的後顧之憂,讓他們可以專心效命,發揮才能即可。
卿如今這樣做,傳揚出去,那些同樣接到賞賜的大臣們,該如何做才好呢?
若是不同樣獻出金銀,總要擔心朕心中是否會因此芥蒂,但是獻出銀子以後,又違反了朕之本意。長此以往下去,這些財富不過是左手倒右手的事情,以後還會有誰能夠繼續一腔熱血的報效家國呢?
將能夠救活活人的財富獻給神明,並不是朕所希望見到的場面。此為朕之神廟,為在世神,便要於此時立下規定,待到神廟正式開放後,不可收取貧家之供奉,心誠則靈,獻上清水、時令花草即可,如街邊柳枝、路邊芳草,不拘種類,重要的是不能因為獻祭神靈而導致破家,此絕非朕之所願。
香火不可強求,當量力而為。拜神是為了讓生活更幸福,不可因為過重的犧牲而負擔不了,如此為本末倒置之舉。
百姓如此,而大臣們無論是否缺這筆錢,但是不得不捐出的感覺,絕不好受,此風氣不可因此開先河,以免讓其他人不得不依照案例而行。
有功者必賞,有過者必罰,不因家世、自身是否富有等一切因素影響,這就是朕所堅持的原則,卿可曾明白朕的這一片苦心?”
沒錯,說得太好了,陶思文只覺得眼前的皇帝,簡直就是他的知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